不同的雇傭制
“有人可能3天都撐不下來就想跑。”在上海奢侈品最為集中的南京西路的范思哲門店店員Sunny感到前所未有的累。培訓復雜又細致,要知道產品的賣點、品牌的歷史。顧客一開腔,就要能接話。顧客是內向還是外向、有主見還是沒主見,都要能迅速判斷出來。
艱苦的功課也會有回報,銷售指標完不成的時候,Sunny就打電話向顧客朋友求助,對方竟真的一下子買下了5萬多元的衣服。
雖然薪水漲到了每月4000~5000元,Sunny卻開始厭倦繁瑣的銷售、客戶維護、產品質量檢驗、柜臺布置等工作。于是他繼續跳槽,直到邁入一線的奢侈品行業。大部分時候他都是與品牌直接簽勞動合同的,這與他是上海人有一定的關系。而他許多來自外地的同行朋友卻沒有相同的待遇,勞務派遣,是一種常見的方式。
奢侈品業內人士透露,奢侈品牌進入中國后,有的品牌會注冊為“貿易”公司,而有的則注冊為“零售”公司。進中國之初的試水階段,即使是頂級的一線品牌,都會以較少的成本先注冊個“貿易公司”,業務發展起來了再做其他打算。由于貿易公司不能直接雇傭店員,這些公司就不得不把人力資源業務委托給勞務派遣公司,店員們也就不得不和勞務派遣公司打交道。
品牌的直接雇員往往會享受全面的福利待遇,而“派遣工”在早期常常拿不到住房公積金,福利也采用更低的標準。
銷售額壓力“拿命換錢”
已經當上店長的Rita現在在一家二線的奢侈品男裝門店上班,店里最便宜的鞋子也要4000多元一雙。店里并沒有那么多客流,但店員們一分鐘也舍不得離開,每天每人的銷售額必須達到5萬~6萬元,才能完成指標。
誘惑是巨大的,如果每人每月銷售額超過100萬元,就能拿到1.7%的高額提成,加上底薪,每月就能拿到2萬元;完成80%的任務,提成就變成了1.4%~1.5%;完成60%,提0.85%——這是底線,低于這一數據,就別想拿提成了!
巨大的刺激和壓力讓店員近乎瘋狂
一般的奢侈品門店一共只有十幾個店員,除了店長、副店長,平時店里保持4名店員的狀態。
業內傳言,一個意大利奢侈品牌在南京西路的旗艦店,在全國所有奢侈品門店中的銷量都是數一數二的,每月達1800萬到2500萬元,但始終保持著十幾個店員的規模。店員的月收入從1.4萬元到2萬元不等,遠遠超過了業內平均水平。
“如果增加店員,銷量并不會再上去,但分到每個人頭上的錢就變少了。”Rita說,在奢侈品門店工作,最大的痛苦就來自于業績的壓力。
按理說,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一定年限后,公司就要和員工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目前行業里的潛規則是唯恐成為員工“養老院”,不怕高頻率的員工換血,怕的是門店里的員工越來越懶。有些品牌區域經理或店經理會想方設法苛刻對待老員工,迫使他們提前離開。
讓奢侈品牌們畏懼的是歐洲工會,品牌一旦怠慢了員工,就會惹上麻煩。有時會被狠狠處罰,得不償失。而在中國,快速消耗年輕店員的青春,或許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作者:盧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