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清·俏色翠玉“瓜瓞綿綿”把件
在日前舉行的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清代和田白玉俏色翠玉“瓜瓞綿綿”把件配隨形紫檀盒,估價10萬至15萬美元,成交價為142.65萬美元。籽料圓雕藤柄瓜形,旁巧雕翠綠小瓜,黑皮巧作瓜葉,瓜下褐沁刻成蝴蝶。
斑斕多變的玉器通過巧妙地雕刻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像這件和田白玉利用了一側的綠沁,雕出一顆果實,加上原有的皮色,從整體到局部,逼肖之極,令人嘆為觀止。這件玉器曾經是著名收藏家許漢卿的舊藏,而從收藏名家的玉器珍藏來看,俏色巧雕藏品的珍罕往往是考驗其眼力的重要標準。
美國紐約著名的收藏家和古董商哈特曼曾經收藏過一件明代的俏雕神牛麒麟擺件,為青玉材質,局部有淺褐色沁。圓雕牛作伏臥引首狀,雙目圓睜,口緊閉,鼻孔舒張,口吐祥云。利用較深青色琢一小麒麟伏于胸前,仰首側身,腳踏祥云,目視水牛。
明·俏雕神牛麒麟擺件
牛與麒麟造型來源于“牛生麒麟,豬生象”的民間傳說,預示著圣主臨朝天下太平,是大吉的兆頭。因此,神牛和麒麟的玉雕歷來受到皇家的重視。著名收藏家瑪麗及喬治·布洛克曾經收藏過一件黑白玉巧雕牛生麒麟,工匠利用了玉料天然的黑白雙色巧雕,黑玉圓雕成臥牛,牛角后展,雙膝前臥,脊背高聳,身體肥碩毛發畢現。自首至尾,色澤均勻,亮澤秀潤。白玉部分圓雕麒麟,體積纖巧,口銜洛書,四蹄踏于云霧之上。
俏色巧雕,是玉器雕刻工藝中一門獨特的技法,其利用表皮的色斑,略施刀斧,自然成象,這種“不雕而雕”的工藝,特別能顯現出一種造化的天趣。明清俏色巧雕工藝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又以蘇作影響最大,制作手段匯集鏤雕、浮雕、打洼、線刻等技藝,多雕刻別子、花片、玉墜、煙壺等小件器物,追求式樣奇巧和格調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