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刻《竹林七賢》
“重材輕藝”成風畸形發展影響創作
與和田玉等珍稀品種相似,投資者對壽山石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好石質意味著高額利潤。相對于賣資源的快捷簡便,進行高水平的藝術創作則顯得漫長艱辛,藝術創作隊伍也因此滋生出“重材輕藝”的現象。
今年30多歲的張顏(化名)本是一名頗具發展潛力的石雕工藝師,他卻依靠其父積累的壽山石原料,幾年前就“棄雕從商”。
張顏告訴記者,一塊壽山石好料材,切割鋸章,簡單打磨成表面光鮮的章料,一擺出來一兩天就銷售一空。而進行一項壽山石雕刻創作,從選材、選題,到動刀、成品,少則一年,多則數年,辛苦不說,不見得有利可圖。
福州左海藝術村天趣齋主人楊立輝說,洶涌的逐利浪潮正腐蝕壽山石等玉石雕刻領域,投資炒作的不是藝術,而是好石料,除田黃石外,像荔枝石、芙蓉石等較稀有的壽山石制成的章料,價格動輒數萬元乃至幾十萬元,從一個投資者手中轉到另一個投資者手中,價格可能會再翻一番。
“如此‘擊鼓傳花’般地炒作,不斷抬高市場價格,一些壽山石料價格現在占到了雕刻成品后價格的六成以上。”楊立輝痛心地說,“作為藝術品,材質的優良固然重要,但核心和最高價值仍然是其擁有的藝術文化內涵。正常情況下,石料成本占到雕刻成品價格的三成左右比較適宜。石料價格趨高對藝術創作形成了嚴重擠壓,長期下去,‘棄雕從商’的創作者只會增多。”
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秘書長、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說,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在我國玉石藝術領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快速騰飛,社會財富巨量積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玉石藝術品市場發展迅猛,但是,過快的發展速度也讓部分投資者和藝術創作者失去了理智。
陳禮忠告訴記者,在藝術創作隊伍中,受到逐利思想的嚴重侵蝕,許多年輕藝術家淡漠藝術創作,造成許多作品樣式單一,甚至有的完全是依葫蘆畫瓢的機械仿造,還有的創作團隊重新走回了批量化生產的老路,使得作品淪為“一母所生的多胞胎”,喪失了藝術最寶貴的個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