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遼寧玉雕技術培訓基地”在揚州工藝美術館掛牌成立,而這也是全國首個落戶于異地的玉雕技術培訓基地。今后五年內,遼寧的百余名玉雕大師將分批前來揚州拜師學藝,學習感受“揚州工”的琢玉精髓。
為何來揚“深造”?
玉石之鄉想借鑒揚州經驗
揚州玉器廠廠長程浩說,“遼寧玉雕技術培訓基地”成立后,他們將派出揚州的玉雕大師,利用揚州玉器的人才、技術優勢開展同行之間的技藝交流和培訓。
而遼寧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工業特種資源保護辦公室主任全躍也告訴記者,遼寧省岫巖縣是有名的玉石之鄉,當地有玉雕加工企業3100多戶,玉產業從業人員10萬人。
但在琢玉的過程中卻仍存在粗制濫造、浪費資源的現象,而在琢玉工藝和產品創新上還有待深入發展。“‘天下玉、揚州工’,揚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玉雕的重要產區,而‘揚州工’在全國玉雕行業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希望遼寧的玉雕大師能在培訓中借鑒揚州經驗,促進岫巖的玉雕發展。”
之前學員怎么說?
要學的“揚州工”精髓太多
其實早在基地成立之前,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就已經嘗試著舉辦了一場“岫巖玉雕研修班”。研修班上,來自遼寧岫巖的20位玉雕大師通過在揚州玉器廠的學習領略到了“揚州工”的雕琢技藝。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候惠哲告訴記者,在為期三個月的研修班上,岫巖的玉雕大師們除了和揚州玉器廠的一線工人一起坐班外,還實地參觀了幾個大師的工作室和玉石料市場。
洪寶曾是遼寧省玉雕大師,也是研修班的學員之一。提起在揚州的學習,洪寶曾的第一句話就是,“‘揚州工’名不虛傳。”“揚州工”已經不單單只是一件作品,而是幾乎每件玉雕作品都存在于一種文化氛圍中,同時這件作品本身也在向觀賞者傳遞著一種文化。“相比之下,我們北方的玉雕產品一般只重視雕刻技藝,因此多為就事論事,也就少了‘揚州工’不可言傳的那種味道。”
洪寶曾已經拿到了研修班的結業證書,不過他告訴記者,如果還有機會,他還想再來揚州,因為需要學習的“揚州工”精髓太多了。
“揚州工”會否保留?
傾囊相授,博采各家之長
起先,遼寧的一些玉雕師傅還在擔心是否“揚州工”們會有所保留。不過對此,揚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的常務副理事長夏林寶表示,其實早在若干年前,“揚州工”就曾數次前往北京、新疆等城市與當地的玉雕大師切磋,而且都是毫無保留的交流。所以這次與遼寧大師們的交流也是同樣。夏林寶說,“揚州工”非但不怕傳授,還希望通過交流,博采各家之長。
而曾經帶過遼寧徒弟的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沈建元昨天也在現場提醒眾多遼寧玉雕大師,要讓自己的作品富含文化底蘊,就一定要在日常工作中多學習、多看書,在木雕、石雕和中國畫等其他工藝的制作中吸取靈感。
收徒有何意義?
交流中擴大“揚州工”品牌
對于“遼寧玉雕技術培訓基地”落戶揚州,揚州玉器廠副廠長李琴表示,這不光光是“揚州工”收徒,更是南北方玉雕工藝之間的一種互相交流。通過遼寧的玉雕大師可以將“揚州工”進一步帶去北方,這也是在全國范圍內擴大“揚州工”的品牌。同時,通過培訓基地的落戶,還可以延伸揚州玉器的產業鏈。首先,遼寧岫巖是玉石之鄉。面對如今玉石原材料稀少的現狀,揚州可以將其作為原料基地,制作出更多的精品玉雕。其次,遼寧岫巖的玉雕工藝北京特色明顯,缺少南方秀麗的風格,所以遼寧玉雕大師來揚培訓,可以將“揚州工”的精髓帶入他們的作品中,擴大“揚州工”的市場。
而岫巖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長鄧延發則告訴記者,“在未來5年里,岫巖縣委縣政府會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選派更多優秀的玉雕大師來揚州深造,實現岫巖玉雕工藝與‘揚州工’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