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價值24億的“金縷玉衣”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案件所引出的收藏界黑幕,讓公眾對文物造假、虛假鑒定、產生了極大的疑慮與關注。
案件其中幾位權威專家,揣著評估費,隔著玻璃柜,“一起看一看,完了該簽字,簽完字,吃了頓飯就走了”。這樣拙劣而幼稚的把戲,為了私利而違背操守的行為,讓所有人為之不齒。案件揭露后,所涉專家忙不迭地表示清白,表示“想不到”,更有甚者“難過的哭了”。
今年“3.15”的時候,有媒體曝光一些拍賣公司的所謂“鑒定師”,收了錢,就按照顧客喜好隨意開具鑒定證書,視公信、學術為無物。某知名大學寶石鑒定中心主任曾說:“還沒見過鑒定沒有報酬的。”此話一出,貽笑大方。
本來鑒定專家花時間,花精力鑒定藏品,收點費用無可厚非,但一旦掉進了錢眼里,眼中只有白花花的銀子,指鹿為馬、混淆大眾,那就是赤裸裸的造假。
近幾年來和田玉走勢良好,價格急劇上漲,成為收藏界的新寵。加上讓投資和田玉的風險遠小于股票投資,投入與樓市相較只有其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這讓不少生性謹慎的投資者敢于小試牛刀,甚至嘗到了升值的甜頭。和田玉價格穩漲不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疆和田玉礦產已經面臨枯竭,原料十分稀少,珍貴的原石資源,只掌握在極少數的玉石商、玉雕大師手中。
而市場上,和田玉不僅沒有顯現出資源稀缺的景象,反而有越來越多的“和田玉”在市面上流通,這并不是炒作的噱頭,而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和田玉雖然不像樓市、股票那樣危機重重,但僧多粥少,人多錢少,不少投機分子削尖腦袋想著迅速致富,于是和田玉收藏圈,也在悄然變化。尤其是近兩年來,各地的旅游景區幾乎充斥著贗品和田玉的售賣騙局,一些不法商家也盯上了網絡銷售這塊肥肉,就連新疆本地的玉石巴扎,也盡是些假皮假料的低級玉石。
年初時,一則名為“翡翠手鐲造假過程”的帖子在網絡,社會引發了極大的轟動,在此之后,陸續出現了和田玉手鐲造假、上色等曝光帖,民眾們對曾經購買過的和田玉首飾開始懷疑,并前往鑒定中心再次驗證,往往結果令人失望。嚴重缺乏的辨別知識,讓很多人上當吃虧仍難自知。
和田玉市場這方凈土讓奸商、小販、騙托、偽專家、無良鑒定中心,攪得烏煙瘴氣。以次充好,爾虞我詐,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市場。對于和田玉來說,懷著滔天的利欲心,懷著嫉妒心,貪心,甚至暴躁、輕狂等一切負面的思想,是一種玷污與輕鄙,反之對于人來說,也是一種傷害,對于心性的破壞。自古玉品與人品向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玩家一旦擁有或佩帶美玉,一定要有更穩重的涵養、有更文雅大方的舉止談吐,這是借玉展示自己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