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說,由于專業知識有限,他們無法對珠寶玉器等產品的真假和品質作出準確的判斷,而這些產品包裝盒內的產品鑒定證書則成為消費者最為信賴的購買依據?稍诶娴尿屖瓜,原本代表權威的鑒定證書,慢慢地也開始變了“味”,甚至成了不法商家牟利的手段,最終讓消費者蒙受損失。
事件:信證書 高價購得劣質翡翠
近日,合肥市的周大爺在青海省游玩時,在當地一商場內看中了一塊非常漂亮的翡翠,老人雖然喜歡它,但高達5萬元的售價讓他有些猶豫。就在這時,銷售人員從包裝盒內拿出了一張玉器鑒定證書對他說,“這是A類翡翠中的上乘材質,是經過專家檢測的,這張證書上寫得很清楚,非常有收藏價值。”
周大爺看到這張證書后對產品質量便不再懷疑,在向銷售人員討要了點優惠后,最終買下了這件物品,準備帶回家作為傳家之寶來收藏?蓻]想到,回到家后沒幾天,老人的孩子們就發現這件傳家寶的顏色似乎發生了變化。由于物件貴重,周大爺便帶著傳家寶來到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進行檢測,隨后技術人員的一番話讓老人頓時手腳冰涼:“這東西根本不是這張證書上所說的A貨,實際上它的材質在B貨等級中也屬于質量非常差的,之所以表面看上去很圓潤,是因為采用了注膠染色的技術手段。價值上萬元是不可能的,頂多也就二三百元。”
惡果:假證書 曾讓許多市民吃虧
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黃金珠寶飾品檢驗室主任俞雷說,在省城有不少市民都曾經歷過類似于周大爺的遭遇,而市民之所以上當受騙,都是因為輕信產品中那張不負責任的鑒定證書。
“從今年2月份開始,已經有幾十位市民帶著貴重飾品來到我們檢驗處檢測,幾乎全都跟鑒定證書上描述的有差別。有個肥東縣的男子帶著飾品來檢測的時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為了給孩子找對象,賣了家里的幾頭豬湊錢從外地買來一貴重珠寶,證書上寫得天花亂墜,后來我們一檢測是假的,當場那個男的腿就軟了,我們看了都覺得很可憐。”俞主任說,對于市場上珠寶玉器類的鑒定證書不靠譜現象,他非常憂慮,“現在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可以說,不僅在一些小店小鋪,就是在合肥個別知名商場內,也曾有過鑒定證書跟實物存在較大差別的情況,我們也參與處理過這些事情。”
亂象:造證書 關鍵信息常做手腳
對于目前市場上的珠寶玉器類產品檢測證書的亂象,從事多年飾品檢測工作的俞雷深有感觸,“那些不負責任的證書,大多都是在品質等級、重量等產品信息上做手腳,如果產品再進行染色等技術手段處理,在短時間內一般人從肉眼上根本無法作出準確判斷。”
除此以外,更讓他哭笑不得的是,甚至一些廠家不通過鑒定機構,而是自己制作證書。“有的檔次就更差了,市民拿出那個證書,上面就打印著例如18k金或是A類翡翠的字樣,其他例如折射率、密度等數據一個都沒有,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還有的,可能數據都有,甚至是有模有樣地印上證書編號,但是上網一查就知道是假的了,這些都是廠家自己制造的證書,用來糊弄消費者的。”
另外,他介紹說,還有一類證書非常洋氣,上面還有英文注解,乍看起來非常時髦,實際上其中有一部分也是很不靠譜的。“比如說,在國際上比較知名的GIA,這家鑒定機構在美國,總部的鑒定標準跟我們國家制定的標準一樣,都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這家公司所設立的多個分支機構,執行的鑒定標準要比總部低很多,這點也常常被一些廠家利用,他們用這個機構的牌子來吸引人,實際上檢驗標準參差不齊。(樊大龍)
珠寶玉器鑒定證書15元/張,信息隨便改
鑒定證書頻頻出現信任危機,其問題根源還是來自鑒定機構。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表面上看起來是不負責任的鑒定證書“滿天飛”,實際上在其背后是不法商家以及鑒定機構牟取暴利的惡果。記者調查發現,有些證書花15元就能買到一張,并且賣家承諾還能“注水”。
緣由:一張紙片背后的利益鏈
鑒定證書頻頻出現信任危機,其問題根源還是來自鑒定機構。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表面上看起來是不負責任的鑒定證書“滿天飛”,實際上在其背后是不法商家以及鑒定機構牟取暴利的惡果。
“現在全國的鑒定機構已經超過百家,其中不少鑒定機構都是私人開設的,這些鑒定機構大多都是以盈利為目的,其中個別機構行業道德的缺失是不爭的事實。在利益驅使下,昧著良心為一些商家美化其產品。因為這些產品本身價值大,所以這里面的貓膩也非常大,而作為商家只要能在證書上改一點產品信息,產品價格可能就會成倍增長,當然,最終吃虧的還是消費者。”這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雖然眾多的鑒定機構中有公辦也有私辦,但是在行業內并沒有哪個機構在法律意義上被賦予“權威”、或是惟一有資格進行認證的,這也加重了行業亂象。“市場上各種各樣的鑒定中心都有,但是作為玉器廠家,沒有法律規定他一定要去公辦的機構開具檢測報告,商家可以自由選擇,鑒定機構之間也要通過互相競爭來謀尋鑒定費用。”
調查:證書隨便買信息隨便改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的消息,記者聯系上了一家專門代辦鑒定證書的公司,在電話中,一個帶有南方口音的女子自稱是該公司的經理,當記者表示手中有一批玉石,質量較差,但是為了賣上好價錢需要對方提供可以上網認證的玉器鑒定證書時,該經理當即表示可以代辦,費用為15元一張。
“你放心,我們幫你拍照片做信息,保證你的產品證書可以上網站查詢。”雖然對記者的要求滿口答應,但自始至終這位經理對玉石的來歷卻不聞不問。
當記者表示由于產品質量不好,需要在制作證書的同時,在重量等產品信息上“優化”處理時,該經理說,“只要貨物不要差得太離譜(就行),這點請你放心,我們會根據制作費用,對數據進行調整的。”
律師:鑒定機構造假涉嫌詐騙
律師劉海軍認為,目前涉及珠寶玉器類產品的第三方鑒定機構的管理需要政府主動出來進行規范,約束鑒定機構的鑒定行為。
劉律師還表示,如果鑒定機構故意出具虛假鑒定證書,應該承擔連帶責任,給消費者帶來較大損失的,鑒定機構則涉嫌詐騙,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相關管理部門也應當主動規范此類市場,發現存在故意造假的,應當運用法律予以嚴懲,甚至直接踢出市場,從而凈化整個環境,從源頭上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提醒:拿不準時切莫草率購買
作為消費者,在眾多鑒定證書面前如何辨別證書真偽、信息有無夸大呢?俞雷介紹說,首先要查看檢驗機構。據了解,正規的珠寶玉器質量檢驗證書,一定是國家認定的檢測機構。檢驗證書上一定要印有“CMA”“CAL”“CNACL”三個標識中的一個。
其次要看檢測的內容。包括飾品名稱、顏色、凈度、總質量、密度、折射率等項目,國家認證的珠寶玉器檢測機構,對這些項目的檢測都非常嚴格。
最后,他建議消費者要注意印章、字體、認證編號的制作是否精致。“有條件的市民在購買時,可以通過隨身攜帶的上網工具通過網絡立即查詢證書是否存在,網絡上公布的照片是否跟實物一致。如果購買貴重物品時實在拿不準,可以請專業人士陪同前去購買,千萬不能草率購買,以免上當受騙造成損失。”(樊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