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玉雕
揚州本地并不產玉,但古代揚州的便利交通及富庶市民卻為玉雕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 來自全國各地的珍貴玉石都在這里加工,頓時身份百倍。每一塊玉石的成分、色澤、形態、大小均不相同,玉雕大師善于依照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首先構思出玉器的造型,然后才進行仔細的雕琢。有時候一件大的玉雕作品要一個人雕刻十幾年揚州玉雕所用玉石質地堅硬縝密,硬度為摩氏4至8度,手工雕琢技術較為復雜,其工藝特點是琢磨,即"琢玉"與"碾玉"。揚州玉雕使用的玉料有新疆的白玉、青玉、碧玉,遼寧的岫玉、瑪瑙、黃玉,江蘇的水晶,湖北的綠苗、松耳石,廣東的南方玉及巴西的玉石,緬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青金,加拿大的碧玉和日本的珊瑚等。
揚州玉器分爐瓶、人物、花鳥、走獸、仿古、山子雕6個類別,品種齊全,花色繁多。歷代揚州玉雕分別保留了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征,如西漢的《白玉蟬》以和闐玉雕成,采用"漢八雕"的手法,線條凝練挺拔,推磨極見功夫;清代的《大禹治水》多種手法并用,屬于稀世珍品,它以新疆青白玉為材料,高224厘米,前后雕琢6年,用工15萬個,耗費白銀一萬五千余兩。
揚州玉雕創造性地將陰線刻、深淺浮雕、立體圓雕、鏤空雕等多種技法融于一體,形成了"渾厚、圓潤、儒雅、靈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著稱于世。今天的揚州玉雕構圖新穎、造型優美、做工精致。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練子活"技藝獨具一格,顯示了揚州玉雕藝人精湛的技藝。當今的揚州琢玉藝師,全面繼承了傳統的揚州玉雕優秀技藝,銳意創新,在實踐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藝"的琢磨工藝規律,結合時代的要求,不斷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藝,創作了大批構圖新穎、造型優美、做工精致的產品。他們的"山子雕"和"練子活"技藝獨具一格,顯示出揚州玉雕工藝技法的精湛。現在主要的揚州玉雕傳承人有黃永順、顧永駿、焦一鳴、劉筱華、李小威、江春源、夏林寶、汪德海等。
揚州從事玉器生產的企業普遍面臨成本高(玉石價格年年上漲)、費用高、賦稅高等困難,生存極為不易。揚州玉雕加工的原料主要來自新疆,現在的原料價格要比以往漲了很多。
同時玉雕為手工操作,生產周期長,由于玉雕技藝的學習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在雕琢的過程中又要創作者有自己的創意和思維。付出與報酬不相稱,雕玉器不如在餐館雕蘿卜,致使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玉雕技藝的學習,玉雕技藝后繼乏人。這兩方面的原因直接導致現有技術人員大量流失,青年人不愿學習和從事這項手藝,揚州玉雕技藝后繼乏人,亟待保護、搶救。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揚州市的江春源和顧永駿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