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鐘表”不分家,但是這些年來,時鐘的品牌在Baselworld占有的席位日益減少,和腕表品牌百花齊放的場面相比,現代時鐘產業簡直呈凋零落寞狀。但在收藏市場上,古董西洋鐘愈發受到國內收藏家和發燒友的追捧,有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盡管真正的收藏家級發燒友基數很小,但是這幾年的同類成交價格都以好幾番的速度增長。
即使整個“巴塞爾世界”的鐘表價值顛倒已有數十年,人人都在腕表的商業紅海中樂此不疲,我卻仍中意西洋古董鐘。但在國內,此類收藏仍處于起步階段,藏家分三類,第一類是認識到古董鐘的歷史與價值,自己收藏;第二類純粹出于審美需求,買下鐘當作藝術品、裝飾在家中;第三類是投資行為(盡管人群還很少),看好古董鐘未來的升值潛力。
得益于金融危機,近幾年的歐美博物館開始放出不少好東西,對于像我這樣癡迷于古董鐘的藏家而言,實在是個好消息。要知道在經濟危機之前,最好的古董鐘通常都被收進了博物館,很少在市面上流通。經濟危機后,這些私人博物館一旦無法維持運營,就會考慮出售一些館藏之寶,甚至是整個博物館。
和這些博物館打交道后我發現,館長們都非常專業,而且極其挑剔買家,你必須是善待這些古董鐘的懂行專家,否則他們絕不待見你。比如我的朋友Dereck Robert,作為一位著名的古董鐘收藏家,他有著自己的私人博物館,從60年代至今已經編寫了8本有關鐘表的書籍。所以即使在自己的博物館面臨破產的邊緣,像Dereck這樣的收藏家們更在乎的是:如何延續這些古董鐘的價值和文化,并且得到完全保存事實上,私人博物館本身的建立基礎正是出于這點。
相比當下浮躁的鐘表收藏現狀,西洋古董鐘的收藏顯得更為沉靜和深入。作為收藏西洋鐘的藏家,必須了解另外兩個非常重要的制鐘傳承國家:法國和英國。法國的制鐘者向來都是雕塑家、畫家等藝術家。往往一座鐘會有多個制作者的簽名外殼由某位雕塑家完成、表盤由某位畫家或珠寶藝人繪制,機芯另有制作者。英國鐘則是最高級別的鐘,從設計、工藝、風格到品味等各方面,全球皇室都使用英國鐘。有意思的是,制鐘工匠多為科學家、物理學家,正因為他們擁有航海、物理等科學知識,制作出來的鐘非常精準。
相比以上兩種,德國鐘則是不同于前兩國的一種獨特存在。事實上,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瑞士鐘表的發展歷史是很后期的事情,僅僅始于中世紀,晚于德國黑森林地區,由于當時整個制鐘產業已過渡到制表的階段,所以瑞士在制鐘方面并沒有如制表業那般恢宏的發展。而德國黑森林地區則一直是歐洲傳統制鐘的產業中心,產業規模很大,無論是指針、音響部分、表盤等都實現了細分化制作,產量供應整個歐洲。
今年的Baselworld的歐洲之行后,我將再次前往德國的黑森林地區,并計劃與德國各大鐘廠合作推出一些復刻版的古董鐘,它們將搭載復雜功能和特殊機芯,以此恢復那些失傳的或早已不用于量產的古老制鐘工藝。
在我眼里,西洋鐘依然是代表傳承、禮儀、克制。你的子孫后代,或在鐘聲里憶起你。而那金光閃閃的腕表的下落,究竟是躺在賭場的籌碼臺上,還是當鋪的櫥窗里暗自閃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