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當年的入學經歷,劉斐笑著說:“我到學校的第一天就出名了。不僅是因為我是這所大學珠寶設計專業歷史上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還因為我是第一個成功用支票‘打動’老師的學生。”當時送到英國大使館的簽證申請,同批中只有劉斐的遲遲未能獲準,沒有任何理由,而等他拿到簽證的時候,伯明翰這邊已經開學兩個月了。雖然在啟程前一天收到了學校的信函,通知他由于未能按時報到,已經不能在當年入學了,但劉斐還是毅然登上了飛往倫敦的班機。
到學校后,系主任還是告訴劉斐,珠寶設計專業已經滿員,不可能再給他一個位子。但劉斐卻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支票,推到系主任的面前說:“要么把我的支票拿走,要么我的人就走。”也許是從未見過如此直接的學生,在與其他老師商量了幾分鐘后,系主任竟破例接受了這位遲到兩個多月的中國學生。
劉斐告訴我們,十年前他來英國的時候,中國留學生還很少,語言的障礙,學業的壓力,還有生活的窘境讓他在最初那段時間感到十分艱難。來伯明翰的第二十天,劉斐就在一家越南外賣店找到了一份幫廚的工作。“每天從下午四點到深夜兩點,我要把一大盆一大盆的馬蹄剁碎,擰汁,干完了,我手上兩邊的皮都沒了。”
之后他在餐館做過服務生,幾個月卻只得了一鎊小費,在伯明翰的Assay Office做過檢驗員,兩小時能給三千個戒指壓上鑒定膜。回憶起那段半工半讀的生活,劉斐說:“那時候真的很辛苦,出國并不是很多年輕人想象的那樣,彎彎腰就可以撿到成功。出國也不是目的,它只是一個讓你達到夢想的橋梁。回過頭看,正是這些打工經歷讓我慢慢了解了這個社會,讓我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劉斐設計作品
“什么才是設計”
對劉斐來說,來英國后最大的挑戰并不是為生計奔波,而是在學業上對已有認知的否定和改變。
“第一個學期,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和之前所受教育方式的不同,我經常與老師爭執。記得第一次要交Assignment的時候,時間到了我還沒有做完,最后更是因為沒有控制好火候把之前做的東西都熔了。當我被老師毫不留情趕出教室的時候真的非常傷心,也非常生氣,覺得自己的努力沒能被認可,也沒有得到證明自己的機會。”劉斐給我們講起了他第一次當堂考試的經歷。“現在想來,其實這就是規則,我們到這里來學習,就要尊重別人的規則,從而能夠理解,從而能夠吸取他們優秀的東西。”
時至今日,作為一名華人設計師,劉斐的作品已經在西方獲得了認可,他說,這是因為自己可以從西方的審美角度來展現中國的東西。“所謂的中國設計,并不是把甲骨文放在設計里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卡地亞曾經有過`龍系列',但并不是一個`龍系列'就可以把中國的東西帶給世界。真正的接受應該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是要有機的結合我們所擁有的,而不是強加給西方的受眾。”
“但我是慢慢才悟出這個道理的,”劉斐說。在這個轉變與適應的過程中,他最感謝的就是伯明翰大學的瑪麗亞老師。“她對教育充滿了熱情,讓我開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設計。她總是告訴我們,要嘗試新的、不同的、特別的東西,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劉斐回憶說:“瑪麗亞給我們布置的第一個作業是自由創作,當時我憑借之前的美術基礎把伯明翰市中心的一個維多利亞建筑塑形出來,得到了很多同學的贊賞,可瑪麗亞卻告訴我,那不是設計,只是描摹,因為我的作品并沒有經過創作。她隨后讓我看了另一位同學的作品,白紙上只是用鉛筆將地上的一個裂縫磨了出來。瑪麗亞告訴我:‘設計不是完美的畫出來,而是要在原始靈感的基礎上創作,展示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