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娜希望能透過獨一無二的解讀來賦予作品生命的活力
始創于1904年的丹麥國寶級珠寶品牌喬治·杰生(GeorgJenson)以銀器聞名,甚至丹麥國家藝術館與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北歐導演BilieAugust都參與其中。以藝術結合時尚跨界設計,已成近年美事。不過,喬治杰生標榜的則是:100%手工打造,“月光、丹麥夏夜之光、朦朧薄暮……”;流露出斯堪的納維亞冷色調卻濃郁的人文氣質。喬治·杰生的網站上這樣評價其專屬設計師麗娜·克里斯坦森(LinaChristensen):“她的作品與亨寧·科佩爾(Henning Koppel)等丹麥鼎盛設計時代的著名設計師一脈相承,集現代與優雅于一身”。
對此,這個設計出喬治·杰生的跨世紀經典系列“Extra”手鐲的設計師對時代周報記者哈哈一笑,認為她的設計只不過是科佩爾的皮毛。
就是這樣的一個設計師,2006年被任命為美國著名環保組織EMA (Environmental MediaAssociation)的官方珠寶設計師,并親自為獲得環境保護獎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設計并佩戴紀念品:一對由格陵蘭和阿蓋爾鉆石大溪地珍珠配合上黃金打造的袖扣。
麗娜的宏愿是,將其設計的珠寶都冠以“Lina”的特質—因為內涵是獨一無二的。
“所有的寶石都光彩奪目”
設計了三十多年珠寶的麗娜將創作的動機留給了她的家族。
雖然麗娜的家族擁有世襲的珠寶設計工作坊,但母親無疑是對她影響最大的人。麗娜八歲生日的時候,從紅寶石、祖母綠石到玫瑰鉆、藍寶石,母親仔細挑選著材料,并為她設計出一條細長的手鏈,親自幫她戴上。這種雕刻的工藝在小麗娜的眼中,變得異常“細膩而動人”。母親告訴小麗娜,所有的寶石都光彩奪目。
“那時候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母親總讓我隨身帶著紙筆,”麗娜用手表示圖紙堆積起來的高度,“以便記錄靈感。”
但這在母親看來顯然不夠。十歲的小麗娜在母親的鼓勵下開始學習鋼琴,并一直堅持練習了10年。在這種以靈感記錄和鋼琴彈奏為主,工作坊幫活為輔的童年生活中,小麗娜卻培養起她認為珠寶創作者最關鍵的東西:祥和的心態和不懈的堅持。“一個祥和的心態能讓我更接近內心所想,創作出唯我獨有的珠寶內涵;而面對失敗所必需的勇氣以及堅持創作的熱情是讓珠寶破土而出的關鍵。”麗娜慢條斯理地闡釋道。
職業生涯的轉折點發生在麗娜19歲生日那天。就像她說的,“我突然發現自己有野心了。我想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在我的家族里,成為珠寶設計師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回憶當時,麗娜也不免調侃“這無由來的想法卻如此根深蒂固”。第二天麗娜便毅然報名珠寶設計的課程并接受了面試,捧著純金屬在手里,獨立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這對麗娜而言,竟是她第一次“實操課”。讓人意外的是,她當場獲得了考官的贊賞并順利通過面試。
花費了四年時間,麗娜于1985 年完成金匠學徒課程后,只身前往紐約專業的金銀制作職業學校帕森斯設計學院學習。她選擇了與鋼琴截然不同的媒介—繪畫。
“軟媒介如繪畫強調的是創意和創作者本身,而硬媒介如金屬強調的是使用者的工具和拿捏的方寸。”在麗娜看來,這樣的藝術配合訓練打破了她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創作代碼”,“無論媒介是軟質還是硬質,都可以成為藝術家手里的精品”。
1989 年,她開始擔任喬治·杰生銀制品工作室的金匠,1991年開設以“Lina”命名的珠寶廊,1999年開始擔任喬治·杰生的設計師,“接下來的路是這樣的水到渠成,順理成章。”麗娜輕描淡寫地說。麗娜認為設計師的人生路很固定。成為設計師,設計自己的作品,然后全世界開展覽賣珠寶。
“當我用幾十年光陰為珠寶在全世界畫上一個優雅的弧線后,我的內心也擁有了仿佛永恒的世界。”
“失敗的作品也有存在意義”
在不同的人眼中,珠寶有著不同的概念。而在麗娜看來,珠寶象征著永恒的感情紐帶—這是她在經歷失敗后體驗得出的論點。
“也嘗試過失敗的滋味,一點靈感都沒有,設計不出滿意的作品。”剛去喬治·杰生那里,麗娜便遇見了喬治·杰生當時有名的金匠團隊,剛開始時對環境的不適應影響了設計的發揮,并對靈感的再現產生負作用。剛逢喬治·杰生對新來的金匠進行選拔,布置了設計的考核任務,但整整半個月,麗娜對設計卻毫無靈感,作品毫無特色。焦慮的麗娜在第16天的晚上接到了母親的深夜致電。
“母親讓我回憶童年,問我珠寶的價值在哪。”麗娜回憶起小時候母親為父親設計結婚周年鉆戒的情景。年幼的她就守在工作坊的外面,等待珠寶的最后一步驟的完成。院子里剛下完雪,母親在工作坊里面仔細雕琢花色和圖樣,那畫面一直是麗娜記憶宮殿里定格的瞬間。而這枚戒指,從此一直戴在父親手上,并將作為傳家寶流傳下去。
“珠寶是表達情感的載體,以及作為感情的一部分,從一方傳遞到另外一方,世代相襲。”母親沒有對麗娜的選拔賽提供什么“應試”靈丹,但這個定義卻給予了麗娜堅持的勇氣和動力。“覺得自己的設計擁有超越時間空間的意義,就變得更有動力了。”麗娜調侃自己道,“失敗的作品也突然活了起來,告訴我她們存在的意義。”
生活中的麗娜愛拍藝術照,喜歡佩戴著自己親手設計的首飾,在攝影師的鏡頭里嘗試不同的表情符號。但一旦進入工作,她便會把淡金色的頭發挽起,穿一條隨意且松垮的工作褲,碎花襯衫,偶爾加上黑白外套,便開始專注地開工,“對作品創意的挖掘過程是新奇的,”麗娜笑道,“就像是懷孕。”
在喬治·杰生的同伴看來,她說話就像她設計的珠寶一樣,語速簡潔,措辭準確,掂量著每一個詞的含義,試圖將闡釋珠寶概念的每一詞語都變成無可代替。而對麗娜來說,她希望能透過獨一無二的解讀來賦予作品生命的活力。
麗娜最引以為傲的作品當屬“EXTRA”系列。其中以手鐲最為出名。被行內譽為喬治·杰生的“跨時代的斯堪的納維亞工藝作品”,手鐲以白金鑲印而成的葉片帶有精致弧度,1824顆總計搭37.62克拉的鉆石鋪陳密鑲在內。用三度空間美感體現手鐲的修長和流暢,這是麗娜獨具匠心之處。“我希望能將簡潔和大氣契合在一起,就像EXTRA的拉丁文原意—外方內圓—一樣,闡釋了什么是生命的環境。”
“我的作品非常‘丹麥’”
麗娜的工作坊在丹麥首都,安徒生的故鄉,北歐最大的城市,也是環保的代名詞:哥本哈根。
“我們有安徒生的美人魚雕塑,也有哈姆雷特的克倫波城堡,也有地球人都知道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麗娜說道。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麗娜認為,環保是所有人的責任,設計師也不例外。從材料的選擇,到創作的流程,到內涵的闡釋,設計師都可以嘗試盡自己一份力。泰國和香港是麗娜添置珠寶材料的主要目的地。“若珠寶中鉛含量過高,對佩戴者而言是致命的。”因此珠寶材料能否被完全分解,是麗娜選擇材料很重要的要點。
她的主要理念,一直是由一套叫“GLOBUS”的集合闡釋。這套從項鏈到手鐲到耳環到戒指的設計作品一直被擺放在麗娜的工作坊最顯眼的地方。
在采用機器安裝時,環和環的銜接是固定并有序的。但麗娜卻突發奇想,金環能否按照其自由的意志決定自己的位置呢?
撇開機器的固定性,讓金環沒有以任何常規方式去安裝,結果金環在麗娜設計的戒指模型中自由組合,形成大小各異的圓圈。這是讓麗娜額外驚喜的事情。在金環中鑲嵌上珍珠后,“就像一個地球。”這枚新出爐戒指樣板在麗娜手中擁有地球的圓形弧度,于是麗娜決定通過格陵蘭和阿蓋爾鉆石大溪地珍珠來為這個金環戒指營造純凈的光的顏色。
“2006年為戈爾前副總統親手戴上的袖扣,就是這套系列的其中一個作品。”麗娜解釋道。得到了戈爾對這套設計的贊譽是她很自豪的事。
全球化究竟帶來了什么?在麗娜看來,是對設計師創作特質的極大挑戰。為了迎合潮流趨勢,有些設計師會不斷改變自己的風格,以便緊跟時尚,吸引市場。但一味緊跟潮流的做法反而是讓自己的作品淪為“千篇一律的重復”。
麗娜眼中的寶石,諸如紅寶石、玫瑰鉆、祖母綠石、黃鉆、藍寶石、紅碧璽等,配上鉑金、黃金、白金,都是珠寶的神來之筆,而通過將各種材料巧妙地配合,可以將創作者的風采傳神地釋放出來。但麗娜覺得這并不足夠。而對于自己作品風格的評價,麗娜則笑道,“非常‘丹麥’。我希望能讓作品和自然融為一體,讓我的設計充滿丹麥的環保色彩。”
為此麗娜還設計出一套大自然作品,命名為“鵝卵石”。為了表現光影交錯的水中鵝卵石,麗娜舍棄了華麗麗的各色寶石,選擇了最簡單的銀白鉆石,采用鋪砌式的鑲嵌法,雕刻出特有的弧度和鏤空設計,將頸圈、手鏈、耳環的細微之處呈現出仿若水滴滿溢的情境,走動時如陽光下的絲絨般突顯明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