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人工寶石專家張道標研究員的家,看到客廳里茶幾上堆滿的各種人工寶石飾品琳瑯滿目,星光熠熠,目不暇接。什么改色黃玉、星光寶石、貓眼寶石、剛玉寶石、鋯寶石等等,使人仿佛走進了海龍王的水晶宮。用這些人工寶石制作而成的各種飾品:項鏈和吊墜、耳環、戒指、手鐲等,五花八門,品種繁多,飾品折射出的色彩有:紅的、藍的、黃的、綠的、紫的、白的……真是五彩繽紛,萬紫千紅。在這眾多精美的飾品中,一個紫色的有三四公斤重的龐然大物更是讓人驚嘆不已。張老介紹說:“這是一截從爐子里生長出來的沒有經過任何工藝加工過的人工大寶石!倍鴦撛爝@一神奇寶石的正是張老和他的老伴——何雪梅副研究員。
張道標
A 求學之路 漫漫修遠
學生時代的許多往事雖已成煙云,但其間的艱辛卻讓張老終身難忘。
1931年5月2日,張道標出生于容縣靈山鄉羅逢村(現靈山鎮仁勇村)。由于生于戰亂年代,所以他的求學之路坎坷曲折。他在家鄉讀完初小,然后跟隨伯父到桂林念高小。1944年,日寇入侵桂林,他逃難回到容縣,到都嶠上初中。抗戰勝利后,他重返桂林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名牌的桂林高中。解放前夕,他又回到容縣中學念高三,成為了容縣解放后的首屆高中畢業生。1950年9月,他被廣西大學化工系錄取。由于先后3次進入桂林求學,所以他把這段經歷叫做“三進山城”,成為他人生歷程中一段難忘的插曲。在西大,靠著助學金他讀了兩年書。1952年全國高校大調整,西大化工系合并到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1953年國家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急需大批科技人才,同年9月,按教育部規定他提前畢業,被分配到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工作。1958年8月,因系統內調整,他從沈陽調入新組建的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此后曾在1984年—1990年擔任晶體研究室主任,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光陰荏苒,不覺之間就50多年過去了……
提起大學里的生活,張老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他說那時他是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的,哪怕是星期日也幾乎是宿舍?食堂?教室,把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幾年如一日,習以為常,覺得生活就是這樣,并不感到緊張、艱苦和困難。只要有時間,他就用來學習。他很清楚,只有掌握真本領——專業知識,才能為祖國效力。他這種熱愛學習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仍然重視學習當今科技前沿的課題。
1998年5月,張道標(左一)與夫人何雪梅在美國參加兒子張慶陽博士(左三)畢業授銜典禮與導師沙利文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