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有宏大題材才能肯定中國過去30年來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如今,一種千百年來只在中國文化中被認可的玉石,在經過中國人的創新后,逐漸被全球珠寶市場所接受,逐步融入世界的過程,就飽含著獨具東方色彩的中國崛起魅影。
翡翠,正是這種傳統的玉石,在過去7年里上演了一幕華麗轉身的大戲。它的幕后團隊,由昭儀新天地(北京)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云鶴女士領軍。2010年12月8日,在北京朝陽區大望路昭儀翠屋的華貿旗艦店,王云鶴向筆者講述圍繞翡翠這一中國民族品牌自主創新的珠寶品牌故事。
珠寶市場闖入者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接觸到西方奢侈品的中國人,王云鶴受朋友之托,拿著一塊翡翠原料在國內尋找加工,但是她很快發現,中國翡翠行業門檻比較低,沒有成形品牌,它只能算是玉石,而不是珠寶。
“之前,我們也做了大量的考察,發現翡翠產品能夠真正跳出傳統概念的并不多,生產方式也多以家庭作坊,父傳子的形式而存在,而在全球珠寶市場,具備東方色彩的翡翠,并沒有太多的市場份額。”王云鶴說。
自此,2003年1月,王云鶴作為中國本土翡翠珠寶領域的第一個“吃螃蟹者”,開設了自己的珠寶店闖入翡翠市場。王云鶴不僅第一次將翡翠打造成珠寶來賣,在開店之初,她也破天荒地將當時鮮有關注的無色玻璃種翡翠推向市場,盡管開始并不被業內認可,但是“將它設計成珠寶,加入設計的概念和精致的工藝,每個人骨子里都有愛美之心,在推出半年后,它終于被市場所接受。”王云鶴說。
在創新和堅持下的成功,也使得中國翡翠業內人士的觀點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由重重質疑轉為紛紛跟風。這一轉變的另一個結果,便是無色玻璃種翡翠身價陡增20倍,而今天,她又瞄準極少人認可的墨翠,再度引領墨翠價格節節攀高。
王云鶴說,她賣的不僅僅是翡翠,更是具有國際通用語言的珠寶。“中國傳統有一句老話,叫做玉不雕不成器,大家把翡翠當成玉石來做,我們第一次打造成珠寶品牌,就要融入很多其他的概念進來,你要找一個讓大家公認的語言,才能夠看到這一文化產業向珠寶品牌的轉變。”
她認為全球頂級奢侈品牌成功的共同點在于,設計第一,工藝第二,材質只是第三位,昭儀翠屋也如此打造自主創新的翡翠珠寶品牌。正是如此,昭儀翠屋團隊不僅包括原石采購,同時也有自己的設計及加工團隊,并將翡翠原材料采購、加工、鑲嵌、設計、零售以及高級定制作為一個整體來經營。
“市場的認可是最重要的,真正的說服力來源于我們的顧客。消費者的口碑最重要,就像老師給學生打分,消費者的打分最真實。”談及她所認為品牌成功的標準,王云鶴如是說。
更看重風險投資的經驗
也是由于將翡翠作為珠寶來對待的新思維,2009年11月,昭儀翠屋吸引到中國本土最大創投——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深創投”)的關注,在深創投倍加青睞下,昭儀翠屋贏得1000萬美元投資。
深創投是一家非常成功的風險投資企業,如果說到投資業績,他們在國內首屈一指,而尋找企業的眼光也很獨到,能夠將昭儀翠屋作為國內珠寶行業的投資品牌,足以看出昭儀品牌的市場潛力。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力強盛,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改觀,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全球奢侈品市場惟獨中國仍保持著強勁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似乎到了該產生自己本土奢侈品品牌的時候。
而被問及和深創投合作,給昭儀翠屋帶來最重要的價值,王云鶴認為這不只是簡單的資金支持,更重要的在于深創投為昭儀翠屋帶來的管理經驗。
“深創投目前投資的企業,已經超過300家,他們擁有非常豐富的企業管理和運營經驗,在和他們合作過程中,能夠讓我們避免很多彎路。雖然大家品牌定位不同,但是在運營和管理經驗卻有相通部分,這是對我們最重要的幫助。”王云鶴說。
循序漸進國際化
王云鶴也談到了昭儀翠屋國際化的戰略思路。在她看來,國際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目前,立足于國內市場很重要,對于未來走向國際,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給國際珠寶市場一個對翡翠珠寶認知的過程。
還是在2008年6月的時候,日本國際珠寶代理巨頭平和堂在東京舉行的珠寶展上,昭儀翠屋便作為這個已經舉辦33年的珠寶展第一次邀請的中國品牌而出現。在那次展會上,面對絕大多數來自歐洲的頂尖珠寶品牌,昭儀翠屋毫不遜色,反而成為當時展會的明星。
由于日本占據全球奢侈品40%的市場份額,很多原本在歐洲并不出名的奢侈品牌,也是在日本成為國際知名品牌。東京展會的非凡鼓勵,讓王云鶴對翡翠珠寶的未來充滿底氣,“那次之后,我就決心一定要將昭儀翠屋打造成國際品牌。”
王云鶴透露,2011年她將在香港開出昭儀翠屋的第一家分店,正式啟動進軍國際步驟,而日本市場則作為第二個轉折點,初步預計于2012年啟動,并希望能經得起日本市場對品牌運作精細和認真的考驗。接下來則會參加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珠寶展,啟動進軍歐洲計劃,之后則為美國紐約和洛杉磯,以及中東市場。
在2008年金融風暴中,全世界也只有中國奢侈品市場仍然保持著迅猛增長,而目前,越來越多奢侈品巨頭也將未來市場瞄準到了中國,被問及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何看待國內市場時,王云鶴說,在歐洲人對翡翠價值和翡翠珠寶品牌形成認知之前,國內市場最重要。
“畢竟我們是在歐洲人熱愛鉆石、紅藍寶等傳統寶石的前提下做翡翠,他們對翡翠價值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這個認知過程需要時間。”
談及國內市場與海外奢侈品巨頭的競爭問題,王云鶴認為昭儀翠屋和海外奢侈品巨頭并非競爭關系,而是相輔相成。因為大家擅長的領域,都是國際市場的一部分,相互依托。很多國際品牌一起來做國內奢侈品市場,反而能攪熱國內市場,只有大家一起來做,整個市場才能形成氣候。
創新和“搭便車”
對于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以及業內存在的跟風“搭便車”現象,王云鶴也有她自己獨特的看法。
王云鶴認為,就奢侈品市場而言,從自主創新上來講,可以向國際品牌學到很多。中國奢侈品企業應當關注這些品牌的成功經驗,然后虛心去學習,這樣才能和中國的優勢結合起來去拓展市場。
從創新的角度上,王云鶴認為昭儀翠屋和中國之前的翡翠行業最大的不同,在于昭儀翠屋加入設計和工藝上的創新元素,進而使得翡翠以珠寶的形式,變成了一個可以被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背景國際市場所接受的語言。
談及文化,王云鶴認為奢侈品和文化差異性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國外的奢侈品比較張揚,中國人卻是內斂而含蓄的,所以,在打造自主品牌時,應適當加進一些外在表現形式,和他們的文化相融合,又不喪失我們的內在審美。
在“搭便車”現象上,王云鶴說,“我們的很多設計,以及品牌的理念,一直以來都在被模仿。我覺得面對別人的跟風和模仿,應當將它變成動力,為了保持住自己獨有的東西,你就必須繼續創新,有自己獨特的內容,讓別人無法逾越,這也是我們能夠前進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