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沈盈,她所戴的耳環正是自己設計的成品。(美國《世界日報》沈盈提供)
中新網12月2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中國傳統建筑的窗戶設計,與西洋建筑的彩繪玻璃,被華裔珠寶設計師沈盈用來設計戒指、項鏈墜、與耳環,讓消費者將中西式的窗花美學,佩戴在頸上、耳下與指間。
移民赴美的沈盈,在中國臺灣原來學習護理。赴美以后,在舊金山藝術大學主修攝影。她的母親黃瑩珍在臺灣從事時裝設計,沈盈自己對時尚設計也很感興趣。
十年前,沈盈將五顏六色的珠子串成項鏈,掛著就和朋友逛街去。在百貨名店Nieman Marcus遇見該店經理,以為沈盈戴的珠煉出自設計名家之手。一問之下,得知是沈盈自己的創作,當即建議沈盈去學珠寶設計。
沈盈覺得是好主意,就認真找珠寶學校報名上課,又到歐洲學習打金;也曾參加美國珠寶設計大師尤爾曼(David Yurman)的研習班,獲得前三名的結業成績。最初她的作品都以成本價賣給朋友,在朋友間造成搶購風潮。2004年起,沈盈在舊金山開店營業,就這么一路誤打誤撞,正式進入珠寶設計專業。
喜歡攝影的沈盈,在蘇州拙政園里,驚艷于中國傳統建筑的窗欞風情,下決心設計成戒指圖案。因此她設計的戒指,有好幾枚都是“雙層建筑”。其中一枚內層以藍寶石雕成小橋流水,外層以白鉆排成中式窗欞的祥云圖案。沈盈希望表達出窗里窗外相望不盡的感覺。
沈盈也設計了一對耳環,用了800多顆鉆石,合計四克拉,排成牡丹圖案,逛街晚宴兩相宜。這正是沈盈設計的用心,她希望設計出來的作品能夠多場合佩戴,免除一天之內數次戴上取下的麻煩。
她所設計的項鏈墜,有多款為正面鑲嵌珠寶,可出席正式場合;反面為金屬圖案,適于平常出門,不至于太搶眼。項鏈與墜子相扣,使墜子貼著項下,不會隨便翻轉。她的作品富有創意,例如用寶石雕成小型日用品,可作袖扣、領夾。
2008年夏末,沈盈在柏林甘市租了一個小店面,剛整修好開始營業,就遇到金融海嘯,讓她措手不及。不過今年生意明顯好轉,讓她決定在柏林甘要多向主流客戶推廣。
沈盈覺得珠寶作品可以歷數千年而不壞,比繪畫、攝影等其它藝術作品都容易持久。沈盈以自己的英文名字Bernadine為店名,也以此建立自己的品牌。她的作品因為具有濃厚中國風,今年7月曾獲舊金山紀事報的報導。沈盈希望在這個行業繼續努力追求,精益求精。讓她未來回首自己一生時,能夠了無遺憾。(陳運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