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漢字及書法”是一個濃縮中國5000千年文化精髓的深刻主題,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11月26日,深圳首個獨立設計師作品展——“漢字及書法首飾設計”,以當代藝術表現形式形成其獨有的視覺藝術魅力,掀開了千百年來愈發厚重和具象的東方文化面紗,引起國內外珠寶界廣泛關注。它,與港臺歐美行日等國際珠寶設計師在國際平臺上進行交流合作,傳播東方傳統文化,滿足消費者對珠寶文化商品的高品質需求。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原創設計”的創新實力,讓世界了解“中國珠寶設計師”的魅力。
他,從小就喜歡繪畫,在考大學時期經常在凌晨去火車站進行人物寫生,后來進入魯迅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和美術教育。
他,中國珠寶設計界的元老,94年就投入珠寶設計,伴隨中國珠寶行業的發展一路走來,時任國內多家大專院校的客座講師教授,多家珠寶企業設計總監、高級顧問。
他,就是這次深圳首個獨立設計師作品展——“漢字及書法首飾設計作品展”,吸引了所有人眼球的《漢字.鑿印》的作者:設計師鄭宏。
說到珠寶設計,他不由得用手摸了摸自己的白發:本來自己的頭發很黑很長,但是 2000年之后白發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不斷增多,設計實在是很費心費神。于是,他把頭發剪得短短的,讓白發看起來不明顯。
談到《漢字.鑿印》的靈感,他坦言用漢字與書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書法文化具體要運用到珠寶設計上是非常難的。產生靈感的時候,自己一般在家里,晚上安靜的時候,一有靈感,就馬上到書房去進行創作勾畫草圖。他認為:高手與庸手的區別在于:隨時隨地產生創作的沖動。至于《鑿印》,他其實不是特別滿意,創作過于倉促,因為本可以再大膽些,再靈活一些。而當初產生這個靈感,主要是因為書法中一定要有印章來布置整個的格局,才稱之為完整的書法作品,最重要的是:印章+漢字,體現整個書法中的大格局。再加上“漢”字古篆書效果和現代漢字的偏旁部首與東方色彩的對比、反差,靈感就這樣產生了。
10幾年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設計風格!他說:我希望我的設計,任何人都能看得懂,都能體會到中國元素的運用!對于目前流行于全球市場的中國風,他率直的述說了自己的看法:卡地亞、迪奧的中國風珠寶,很容易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中國設計師,有天生的優勢,完全可以把中國元素挖掘的更深層次。但是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珠寶首飾,完全生搬硬套西方的文化理念,讓很多消費者看不懂。做為一名成熟的設計師,一定要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要消費者能夠理解你的設計意圖和理念。筆者不由想到古代的大詩人陶淵明,他的詩一定會讀給不識字的老太太聽,如果這個老太太能聽的懂,那么陶淵明才肯罷休,否則,會不斷修改,一直改到她讀懂為止。他的珠寶不就和他的詩一樣嗎?!他那一根根短短的白發,就是珠寶設計海洋中,一個個經典作品的靈感,伴隨他走過了中國珠寶設計的前世今生。
剖析心靈的書生
“成功,就是堅持!有價值的人生,就需要堅持。”他常常這樣對自己的學生說。在行業中,他也被眾多人尊稱為“鄭老師”。10幾年來,他培養了眾多年輕的設計師走上了成功。
94年,他還在學校里學習油畫,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香港珠寶企業家,這次相識打破了他的學習寧靜。不顧家人和老師的強烈反對,剖析自己內心的渴望,認識到自己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沒有畢業的他,毅然地選擇了南下闖蕩。時光定格在今天,已經是整整17個年頭。
那時候在番禺乃至珠三角,根本還沒有專業珠寶設計的院校,是空托配寶石的商業操作模式,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學習方式。一位香港的鐘表設計師,做了他的設計啟蒙師傅。眾多年過去了,他每年都會在逢年過節去看望那位當年挖掘他的香港企業家。他,是一位見證中國珠寶行業發展的名人,更是一位跨越年齡的摯交。從這位香港企業家身上,他學到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人生哲理。
來到番禺,一待就是8年,前3年他連春節都沒有回家。那時候的打工生活,環境是異常艱苦的。在番禺工作生活了8年之后,由于婚姻,他來到了深圳。當年一起出來工作的很多農村出身的朋友,最后都離開了深圳,然而后從小在城市長大的他,卻熬了過來。很多人不明白,問他為什么會做到現在,他說,唯一的一點就是自己的信念在堅持自己,在支撐自己!他很佩服自己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