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莫多羅喜歡創作尺寸巨大的作品
曾路過世博會意大利國家館的人,大概都很難對此視而不見—外形好似《月光寶盒》里盤絲洞門前的斷龍石,高12米,寬10米,與海寶遙相對望。這塊巋然不動、重達31噸的金剛巨石是如何來到此地的,讓人浮想聯翩?上У氖,同魔法無關,這是意大利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將16塊青銅鑄件運來組合而成的,名為“馬可-波羅之門”。
這件“世博會場地內最大的雕塑”,出自84歲的意大利藝術家阿納爾多-波莫多羅(Arnaldo Pomodoro)之手,門的一面由抽象圖形構成,另一面卻仍遮蓋在幕布下。波莫多羅告訴本報記者,馬可-波羅之門創作于1988年, 歷經20余年才做到現在這樣子。已經完成的那一面是立方體、三角形的凹陷部分、多邊形、球形、半球形、圓孔、楔形物、箭頭、彎曲的表面和裂紋的有機組合,16塊青銅鑄件分別象征著16個西方國家的文化,它們互相交融、啟發和燃燒,而在幕布下的另一面則象征著中國幾個世紀以來的統一,波莫多羅希望自己能在上海世博會結束前完成它。這件歷久不變的合金制品象征著兩大文明的相遇,而它本身既是門(溝通),也是墻(障礙)。
事實上,波莫多羅已經不是第一次用門的題材來表現開放性的探索未知,早在20年前,他就為斯特拉文斯基和讓-科克托合作的歌劇《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創作了一扇道具門,擺放在錫耶納的教堂門口。
阿納爾多-波莫多羅與世博會的緣分不僅于此。1966年的蒙特利爾世博會,阿納爾多首次受委托設計了直徑3.5米、名為“la sfera grande”的大球,安放在意大利國家館的館頂,目前這個大球坐落于羅馬的意大利外交部門前。“作品表現了大型物體的基本轉動,我原本打算做一個5-7米直徑的圓球,因為外交部的預算有限,作品的規格被減小了。”盡管如此,阿納爾多和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被《時代雜志》評為那屆世博會上最原創的雕塑家。1989年,阿納爾多名為“神話的形式”的4件組合雕塑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世博會上,如今這件作品被永久安放在布里斯班市政廳對面的城市廣場上。就連阿納爾多自己都說,世博會給他帶去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