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據(jù)翡翠玉石的有關業(yè)內人士今年在新疆和田玉龍喀什河產玉區(qū)的現(xiàn)場考察,和田籽玉已經絕產,山流水料也產量極少,市場上大量俄羅斯玉、青海玉、阿富汗玉填補空缺,消費陷阱也開始變換花樣,藉此提請和田玉愛好者謹慎防范。
其一,用模糊統(tǒng)稱來掩蓋品質差異。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金鑲玉”后,青海玉就借此改稱為“昆侖玉”,與同出昆侖山脈的新疆和田玉模糊概念拉近距離。
其二,用傳統(tǒng)謂名為低玉質轉移視線。近年來,和田玉市場上又出現(xiàn)了市民比較陌生的“痕都斯坦玉”,玉商以精細的工藝來說明這種玉有多么高貴。其實,痕都斯坦就是克什米爾地區(qū)在清乾隆時期的稱謂,其所制的玉器具有伊斯蘭風格,胎薄如紙,很受達官貴人的喜愛,但其材質多以阿富汗玉為主。
其三,用攀附大師來佐證品質。有些商家常以攀附知名玉雕大師來抬高所售玉器的身價,似乎攀上大師或大師雕琢的玉器就一定是高品質玉,其實不然。由于新疆和田籽料越來越少,假籽料不會因為攀上大師而改變身份,判斷品質也應當緊盯玉料本身而不是看它帶有多少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