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
美國設計師Michael Kors擔任選秀節目《Project Runway》評委
大批時尚真人秀的崛起給時裝設計師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工作——評委。基本上,設計師只要能直面鏡頭,說話時舌頭不打結,就完全能夠勝任。這個領域里最成功的,是美國設計師Michael Kors,雖然他至今也沒在選秀節目《Project Runway》中說出什么驚世駭俗的言論,但長期露臉已經令他在全球的個人知名度大漲。如果你看這類節目較多,就會發現各個品牌的設計師們的確很樂于接受真人秀節目的邀約,因為這個工作完全不需要什么創作與努力,只要故作刻薄地對選手們指指點點就足夠了。
Model、演員、雜志主編……
在媒體無限發達的今天,時裝設計師們從來沒有遭遇過這么多鎂光燈和鏡頭。如果你是一名新銳設計師,《Dazed & Confused》雜志會給你做專題采訪;如果你是一名華裔設計師,那么國內所有的時尚媒體會越過太平洋對你狂轟濫炸;如果你是一名已經出柜的“同志”設計師,你將很有機會登上《Out》雜志封面……被提名CFDA大獎之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拍攝一組宣傳照供各大媒體發布;而若與高街品牌聯名之后,很可能你得對著鏡頭大力吆喝;你得在紅地毯上學會像明星那樣搔首弄姿……
對于那些高調而自戀的設計師而言,這當然是件好事,比如死對頭Marc Jacobs和Tom Ford就在《Out》雜志上打過擂臺,兩人還先后為自己品牌的香水代言,大喇喇地將自己的性感海報放大到五層樓那么高。然而對于Alber Elbaz(Lanvin創意總監)這樣傳統的設計師來講,情況就有些尷尬。時裝設計師們已經跨越了那個只需要拿著剪刀和量尺躲在幕后的時代,時尚的空前大眾化讓他們不得不走到幕前。時裝設計師們成了最新的時代偶像,他們是新時代的政治家、運動員和娛樂明星。公眾對他們趨之若鶩,并且對他們的私生活了若指掌。這就是為什么在Isabella Blow的傳記片里,John Galiano而非任何專業演員扮演了他自己,而對雜志絕非精通的Karl Lagerfeld也可以受邀主編整整一期的《Wallpaper》。
然而這其中可以被忽略的部分則是,時裝設計師們絕不是萬能的。當他們出于商業目的或其他自身需要而去從事某些并不那么擅長的工作時,招來膜拜的是他們的知名度而非才華。他們或許做到了讓時尚理念影響到更多的人,但與此同時,對于時裝行業本身而言,他們所做的貢獻卻變得有限。也許不務正業的設計師并非糟糕透頂,但必須承認,也并不那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