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錫城“鑒寶”活動層出不窮,給“收藏熱”又加了一把火。但收藏畢竟不是有錢就能做事,又一批新入行者大呼“吃藥”。其間暴露出的問題更值得警惕。
無錫石地黃金珠寶首飾檢驗中心副主任、注冊國家珠寶玉石檢驗師胡文透露:上周四,一名男士拿著一塊5.3×3.5厘米大小的翡翠觀音掛件來鑒定。他自稱是最近在上海的一個拍賣會上,以60萬元的價格拍下的,前幾天剛在無錫的一次“鑒寶”活動中,由“專家”出具了一張文物鑒定證書。證書上寫著“觀音造型端莊、翠質艷綠、翠種透澤潤細,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檢測中心的工程師肉眼一看,覺得色調不對。再拿到儀器上做了紅外光譜、吸收光譜和熒光鑒定,發現這個掛件雖然是翡翠,卻經過充填和染色加工,也就是俗稱的B貨+C貨。
那名男士聽到這種結果,表示要去北京找國家檢驗中心出報告,再去拍賣公司“倒翻賬”。
業內人士估算,上述的“觀音”如果確是A貨,市場價應在600萬元上下。而“B+C”貨,一般的商人能報個三五萬元就不錯了,敢出價60萬元就太過分了。
明顯是“次品”,為什么“鑒寶”的專家會出“證書”呢?排除其他因素,胡文認為:“鑒寶”活動所請的專家多為文博系統的,他們的鑒定通常只針對年代及文化價值,而對材質的判斷,多靠主觀的目測,憑的是經驗。而科學的珠寶鑒定,是憑借科學儀器,通過對寶石密度、折射率、吸收光譜等物理屬性的檢測,判斷其礦物結構,從而認定種類和品級。像鉆石、珍珠、翡翠目前都有了國家標準。
鏈接:翡翠與A貨
在珠寶行里,A貨是指未經充填和加色處理的天然翡翠玉件;B貨指經過充填(如充填高分子聚合物等)處理的。B貨的礦物成分是天然翡翠的成分,顏色是天然的,但充填的膠質老化后會影響顏色的透明度、光澤等;C貨是指經過加色處理的。B+C貨是指同時存在充填和加色處理。
A貨不一定都是好的,因為A貨只是表明“天然”,其凈度、顏色高下之分差別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