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白玉龍鳳長宜子孫珮》將亮相6月初的北京翰海春季拍賣會
目前,各大拍賣公司的春季拍賣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5月底、6月初舉辦的香港佳士得春拍各個門類都有重量級拍品出現;不久前結束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估價13億港元的2400多件拍品總成交額接近了20億港元。
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拍場表現一直被業內視為內地拍賣市場的風向標。香港拍場的良好勢頭也極大鼓舞了內地市場的信心。2010年,中國的藝術市場會怎樣發展,各個具體門類前景如何?近日,筆者專訪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市場專家龔繼遂先生。
中國拍賣市場還有10年牛市
對于今年國內市場的春拍整體走勢,龔繼遂認為,行情會繼續火爆。
龔繼遂以加州舊金山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和日本MIHO博物館的收藏歷程為例,認為不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高端收藏要達到規模化的程度大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之后,藏品體系略具規模,藏品進入博物館,收藏者就會停止對該項目的投入,或轉向其他門類的收藏。
龔繼遂說,對中國內地的拍賣市場而言,企業性的高端收藏才剛剛起步。想要完成具有特色、各成門類的收藏至少還需要十年。這種需求和資金足以支持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保持十年以上的繁榮期。
從具體的收藏品類來看,去年下半年高價成交最突出的是中國傳統書畫。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領域,每件作品背后都蘊藏著很多故事。它的藝術魅力可以極大的支持市場價格。此外,瓷器雜項和珠寶市場也被繼續看好。
“2009年,我們講中國拍賣市場進入億元時代,2010年將會有更多拍品進入‘億元俱樂部’。”龔繼遂說。
當代藝術短期不會有大作為
對于“當代藝術今年將重新崛起”的觀點,龔繼遂并不表示贊同。他認為,當代藝術短時期內不會有太大的發揮空間。
從全球藝術品市場來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全球交易總量的半壁江山是由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繪畫及珠寶類交易構成的。但深受歡迎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如畢加索、馬蒂斯等作品,已經在近一個世紀的交易中,逐步進入博物館收藏,可以支持市場流通的精品越來越少。所以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當代藝術的成交總額才逐漸超越了其他門類,受到社會和資金的雙重關注。
同時,由于當代藝術對社會現實的干預,以及在世畫家的明星效應,都極大地放大了當代藝術作品的影響力,逐步成為新聞、公眾、時尚及市場交叉關注的焦點。這無疑極大地推進了當代藝術市場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從2005年到2008年出現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高潮,是由于長期積累、一朝爆發。此前,當代藝術在創作和學術研究上已經歷了十年的潛伏期。而目前的當代藝術已經處于第二代。新的當代藝術當然會繼續引起關注,但想從新聞價值轉化成商業價值,還需要一個受眾的接收過程,并非一蹴可就。
更重要的是,前衛藝術就其本質來說,有其精神追求的純粹性,甚至是反商品性。追求前衛藝術精神價值與商品價值的統一,本身就是一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