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消費者在選購黃金首飾應該注意黃金首飾的標志,含金量等,摻假是一些不法商家的暴利手段之一。
福州市民林女士在街頭小店買了一條千足金項鏈,佩戴時斷了,拿到檢測機構檢測才知道黃金含量只有80%。
根據省寶玉石行業協會近一兩年調研顯示,福建全省每年大概有1/3的金飾存在成色不足問題,涉及零售額多達60億元,尤其是郊縣金店的金飾質量堪憂。
不過,記者昨日從該協會了解到一個更尷尬的結果:全省總共有7家珠寶檢測機構,幾乎未受理過市民主動送檢的黃金,全省每年受理的維權檢測不到50起。也就是說,市民普遍不知自己手中金飾是否摻假。
【案例】
首飾戴了5年才知是假
福州林女士千足金手鐲是5年前花費1900元買的,她說,如果不是手鐲斷了,她會一直戴著,根本不可能發現首飾黃金含量不足。
省寶玉石協會秘書長王乃珠告訴記者,銷售低成色黃金的金店以低價為誘餌,有的報價甚至比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原料報價還低,聲稱貨是前幾年進的,成本比別人低,市民因此覺得自己撿了便宜。不過他們買的金飾肯定成色不夠,否則店家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內幕】
用低成色黃金冒充
隨著這幾天金價不斷走高,一些黃金首飾零售金行主動向廠家訂購低成色黃金首飾,然后在市場上用低成色黃金冒充高成色黃金首飾低價銷售。
另據了解,黃金首飾的連接點一般有焊藥,材料為銅、銀、錫等合成金屬,用來連接不同的黃金片塊,黃金首飾越復雜,焊藥用得越多。
更惡劣的做法是,一些商家直接在黃金首飾內部摻入不少的銅、銀、鎳等金屬。業內人士介紹,不良廠家在空心處摻入銅、銀、鎳等,使得首飾外形變得更飽滿(同樣重量的會變得更粗)、更漂亮且更容易迷惑消費者。
【難題】
沒人愿意將金飾熔化檢測
據了解,傳統的水容法難以準確測量黃金含量。此外從目前的檢測工藝上看,檢測儀器只能檢查到貴金屬首飾表面成分,只有將首飾熔化,首飾內部低成色成分才會暴露出來。黃金熔化過程是這樣的———先將黃金成品在氧化炔中燃燒,熔化后的黃金將被趁熱壓成薄片,然后把薄片放到黃金檢測儀器上檢測。
不過黃金一旦熔化,就不能恢復原狀,只能當作舊金賣給黃金加工廠。雖然市民買了首飾后,檢測并不需要整件熔化,只需要切取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市民購買黃金后,沒有人愿意將其熔化。
不過,省寶玉石行業協會還是提醒市民,購買金飾應該首選規模較大的珠寶行,同時需要核對貴金屬首飾上的三項印記:廠家名稱、材料名稱和材料含量。這些印記一般刻在首飾內圈上。市民應該謹慎購買印記不齊的金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