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和不斷創新的營銷模式,正改變著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及國內珠寶消費的市場格局。但有業者表示,鉆石知識的普及卻掀起了新一輪的價格競爭,并影響著一些品牌的定價標準。
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區的幾個商場及懷柔、順義等周邊市場,發現各大品牌之間的鉆石定價呈現出明顯的層次分布。一線品牌如香港“周大福”的定價比一般品牌貴到1倍~2倍以上,知名婚戒品牌I DO的定價較之遍布周邊的普通品牌也高出2倍左右,其他很大一部分品牌的定價則表現出向“高性價比”靠攏的趨勢。而以專賣店形式經營的普通品牌的價格,均低于商場里的同類品牌。
此外,高檔商場里所有的鉆石品牌的宣傳圖冊較少,普通商場里的鉆石品牌的宣傳冊通常是主打產品的圖冊或者鉆石4C標準的介紹。而一些規模不小的品牌專賣店,其宣傳資料除了產品推廣圖冊、介紹鉆石4C與國標的小冊子之外,還有包括介紹《買鉆石的最高哲學》、《選擇鉆石的流行趨勢》等知識的印刷品,有的甚至會詳細到介紹“貴金屬成分的選擇”、“生產工藝”等專業知識。
“當前鉆石被推廣引導為一種價格和原材料都越來越透明的普通商品,過去略帶神秘的鉆石行業現在正在主動地揭開面紗。”采訪中一位業者表示。“而這股趨勢帶動了很多零售商紛紛加大了向消費者普及鉆石知識的力度,并且市場上誕生了一批以‘性價比’為營銷和宣傳口號的品牌。”
在商家的引導下,消費者對鉆石知識的了解增加,一些消費習慣也發生了改變。北京地區一些零售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消費者進商場或專賣店買鉆石都是看品牌形象和服務態度,看好了款式只要價位能接受就會出手。而現在,不少消費者在購買之前早已經想好了鉆石的款式和品質,真正要買時再貨比三家,找價格最為合適的出手。
據零售終端反映,由于國內珠寶業起步較晚,品牌意識還在不斷培養形成中,品牌在價格中所占的比重目前來說還是個不定數,消費者對于品牌的選擇不確定性也多。所以,一般來說消費者更愿意根據產品本身來消費。
對此有業者表示出擔憂。“從表面上看,‘高性價比’的營銷模式和越來越專業的鉆石知識普及,有利于消費者更多地了解鉆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消費,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現象正逐漸演變成零售終端價格競爭的另一種表現,零售終端鉆石產品的定價標準正在受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