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熱透拍賣場
老百姓們喜歡買新玉隨身戴,而藏家們則更鐘情于老玉。如今,在拍賣市場上,除了書畫、瓷器,玉器也是十分搶手的拍品,成交價往往出人意料。
日前,香港蘇富比2010年春拍上,清乾隆御寶題詩“太上皇帝”白玉圓璽以9586萬港元的天價成交,刷新了玉器拍賣的紀錄。據了解,該玉璽在2007年蘇富比拍賣會中以4625萬港元拍出,兩年多時間就漲了一倍。
剛剛結束的中國嘉德2010年春拍上,一件清中期的黃玉留皮龍鳳帶鉤估價僅2-3萬元,最后竟然以21.2萬元成交,比估價高了近10倍。另外,清乾隆年間的白玉靈芝紋如意,估價120-180萬元,以201.6萬元成交;清中期白玉雕饕餮紋獸首銜環耳蓋瓶估價160-260萬元,成交價達到380萬元。
據本土藏家也介紹,武漢市場不乏好的古玉,前年他在拍賣會上出手一只清代和田玉鐲子,成交價40萬元左右,去年成交價就過了50萬。
高古玉曲高和寡
高古玉是中國玉文化的源頭,凡是年代可靠的高古玉只要露面拍場,動輒都在百萬元,是有實力藏家的首眩“高古玉非常稀少,在那歷史久遠的年代中它們是神權王權專享之用。海外和頂級藏家們都十分鐘愛高古玉。”本地藏家介紹說。
但遺憾的是,高古玉始終不如明清玉那般火熱。縱觀當今一線拍賣行,在國內近年玉器專場中,成交價格前列卻都是清一色的清代玉器,所拍玉器基本成了明清玉專常高古玉器難覓蹤影。
據了解,影響中國高古玉市場價格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文物政策限制。因高古玉多為出土文物,受到國家文物法保護。近年來,國家才慢慢放開對春秋戰國漢代玉器拍賣的限制,而目前對于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等高古玉仍不允許交易。
由此,國內藝術品拍賣公司也大多不敢接收高古玉,因此也形成了高古玉市場看似冷清的局面。但作為民間收藏中的一支主流,古玉的流通是事實客觀存在的,這也就造成了高古玉市場隱形資本暗流涌動,買家賣家都采用私下轉讓的方式進行流通交易。
藏家于先生認為,高古玉是頂級的古代藝術品,目前其真正價值還未回歸到應有的本位上,國內存在低估現象,是一只真正的潛力股。
贗品充斥市場
高古玉遲遲未熱的另一原因,便是贗品實在太多。高古玉在古代時一般就地取材,很少采用和田玉料,而多采用地方玉料打造,這也使仿造成本大大降低。
據本地藏家介紹,目前市場中的一些古玉贗品,其外觀效果已達到了亂真的地步,制假手段亦堪稱“前無古人”,對藏家的眼力和知識要求相當高。“因此,不建議初級藏家收藏古玉。”
“高古玉的價值并不以玉料為標準。”該藏家介紹,判斷高古玉的價值首先看器形。“每個朝代都有代表性的器形,包括禮器和法器。如紅山文化玉鸮、史前時代三孔大玉刀、齊家文化玉琮、商代玉戈、西周龍紋玉璜、戰國成對透雕玉龍、戰國分節玉帶鉤、戰國盾形玉飾、唐代玉帶板、遼代玉杯、明代水晶海水龍等,均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具有很高的文物、藝術和市場價值。”
記者在該玉器店看到,出土的良渚文化高古玉多為灰白色,但藏家告訴記者,高古玉神奇的地方在于,只需把玩兩年,該玉就會“脫胎換骨”,慢慢變得通透,像果凍一般,而顏色也從“雞骨白”慢慢變為紅瑪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