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外網上在討論買Balmain的天價衣服能買別家大牌多少樣東西。在設計師品牌購物網站Net-a-Porter上有售一件Balmain的T恤,設計師Christophe Decarnin在軍綠色面料上開了許多許多洞洞,售價1600美元。這還不算啥,法國潮店Colette推出同系列的一款軍裝襯衫,售價超過5000美元!如此價格可以買一條Lanvin婚紗,五雙Louboutins鞋子,17副Chloe墨鏡,或者417個Marc by Marc Jacobs的錢包。
產能過剩讓咱們不愁買不到逼近生產成本的服裝,剩下的錢就可以一步到位稍微體驗一下奢侈品了。
當然奢侈品的帳算了也白算,因為真買得起Balmain洞洞衫的人也不會這么做算術。我這里倒想算算咱們自己穿衣服的帳。有這樣一個大致概念,美國人均GDP是4.5萬美元,日本4萬,香港3萬,韓國2萬,臺灣1.5萬,上海和北京分別在08年和09年超過1萬美元達到中等富裕城市。所以,上海和北京的應該可以估摸一下自己的穿著帳。
最近美國學者有個研究,說美國人平均一年在穿著上的消費是收入的2.98%,按照3.5萬美元計算就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7000元不到。比較1950年,美國人的穿著消費比例是11%,比例雖然下降但是實際購買量更多,一是因為收入上升,一是因為服裝價格下降。從1992年開始,即使算上通貨膨脹,美國的服裝價格還是下降了8.5%。
反觀上海,服裝價格好像沒有下降,我這里指的是品牌服裝,因為GDP的提高代表著人們品牌意識的逐漸增強。我就按照美國人標準7000元一年給自己添置服裝,我該怎樣安排自己的衣櫥呢?男生比起女生還是簡單不少,先要解決上班的問題,一年添置一套正裝應該不算奢侈,也是場合的需要。2000元一套大概算是入門價,不過這個預算在中檔百貨店基本沒希望,只有去Esprit、Zara和H&M那里挑選一下,不過身材不標準,外加咱們手臂沒有老外長,要買到一套符合預算又合體的還真不容易。更何況這個價錢全毛面料基本就甭指望了。
有句話說蹩腳要蹩在腳上。一年鞋子的需求是皮鞋一雙、板鞋一雙、涼鞋一雙。其中版鞋最容易,運動品牌選一雙大概600元。皮鞋跨度很大,不過起步價也要在500元了,為了保證皮鞋的質量,以及讓鞋子的總花費控制在1500元以內,涼鞋就只有全塑料不帶一點皮的那種了。
剩下3500元,要有能配正裝的襯衫兩件和領帶一條最少要花800元。解決上班問題后,剩下2700元來解決非正式場合與平時的所有穿著,要知道這可是365天一年四季。考慮到上,F在的天氣春秋天非常短,因此中等厚度的服裝一律不予考慮,也就是說春裝上市不用看了,拿去年秋天的衣服繼續穿著。5月到10月基本都可以穿短袖,因此可以考慮買3件Tee和3件Polo恤,前者100元,后者200元,總共900元。對了,褲子還沒買,牛仔褲和休閑褲各需要一條吧,短褲也要一條以備大熱天人少點時候去看世博會,如此大概要700元。這樣就只剩下1100元,還沒過冬衣服呢。羽絨服和毛衣肯定各要一件,但是考慮到內衣的損耗,怎么得都要剩100元提留折舊,所以羽絨服和毛衣總共只有1000元預算。
以美國人的標準在上海穿衣服竟然也不容易!以上服裝價格還都只是商場或品牌的入門價格,只能說咱們的服裝真是不便宜。香港同胞這方面確實劃算得多,就說優衣庫,兩地標價一樣,但是港幣匯率就等于讓他們打了個8.8折,更不要說其他不加關稅的高檔服裝和奢侈品了。1000美元在美國的服裝購買力絕對超過7000元人民幣在中國,在美國200美元以上的牛仔已經列入Premier級別,在中國1300元的褲子只是中檔。
其實,美國人花1000美元就可以在超市或者大眾品牌買到不錯的東西了,不過咱們這里想法可不一樣,普通的東西可以去買打折特賣,要么淘寶或者直奔批發市場,產能過剩讓咱們不愁買不到逼近生產成本的服裝。剩下的錢就可以一步到位稍微體驗一下奢侈品了,去香港、出國甚至代購都可以買來便宜得多的奢侈品。奢侈品大眾化,在中國,不是口號而已接近實情。有時碰到久未謀面的親戚,各個都在奢侈品上有所斬獲,包包、手表,抑或眼鏡皮帶,雖然量不大,但也都畫龍點睛,關鍵是“氣場”不一樣了。
所以在上海的7000塊花法應該是,2000元生活必需品加5000元奢侈品,這個賬才比較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