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術一一句“玉無價”鉤住消費者
對于廖先生所說的潛規則,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其所言非虛。在長沙許多珠寶專柜里,翡翠玉石標價真不低,數千上萬、甚至幾十萬的都比比皆是,幾乎就沒有千元以下的貨品。
近日,在長沙一家珠寶柜臺,當記者表示“標價太高恐怕消費不起”時,售貨員表示,柜臺中的商品標有“一口價”字樣的,就按標價銷售,而其余的均可以打二折。 如果真心想買的話,售貨員表示可以請示公司,最高可以打到1.5折。
明明可低價銷售,為什么還要標出高得離譜的價格?對此廖建解釋說,商家用打折促銷來迷惑消費者。例如一件玉石商品市價2000元,商家標價30000元然后打一折,按3000元的價格成交后,商家還可以多賺1000塊。
“‘玉無價’往往是商家高價賣翡翠玉石的借口,因為翡翠玉石不能像黃金、白金那樣通過商品的成色、做工、款式來直接衡量其價值,就讓商家有漏洞可鉆。而且,近幾年珠寶市場流行的說法是‘行內有價行外無價’,所謂行外無價就是很多商家借著外行消費者不了解翡翠行情,更不懂貨色而隨意定價,然后再打極高的折扣來吸引消費者。”
廖建還說,玉石市場上“老手”和“外行人”是很容易辨別出來的,三句兩句話之后就可以得出結論。語言戰術更多的是針對外行人用的,因為他們對于玉石行業的了解不是很多,也不會很深。“說白了,他們比較容易上鉤”。
“玉石行業里用得最為普遍的一句話就是‘黃金有價玉無價’,往往銷售員就是從字面上去解讀這一句話,吹得天花亂墜,從他們的口里玉制品就成為了無價之寶,消費者一旦購買就成為了坐擁無價之寶的人了。”廖建表示。
忽悠術二A貨保真證書最具殺傷力
一旦消費者被銷售員“忽悠”得昏頭昏腦,半懷疑半想買的時候,銷售方就會看準時機加一把火,向消費者出具權威機構的認證證書,以保證自己所賣的東西是真玉。而實際上,證書只能保證是玉石,價錢和品質則離價格還有很大的差距。
“消費者往往只在乎真假,而不知道玉還有貴賤之分。”廖建告訴記者,“商家一般都會信誓旦旦的保證,如果出售的是假貨愿意十倍甚至按更高的價格進行賠償,原因就在于他們吃定了消費者是外行對于玉石不是很了解,賣的不一定是假貨,確實是玉。但是玉也有好壞不是?也有高低貴賤之分呀。”
而商家打消消費者疑慮心理的殺手锏是,適時出示權威鑒定機構開具的證書。對于權威機構的認證,消費者往往是深信不疑的,看到打著鋼印的證書上面赫然寫著“翡翠”、“A貨”之類的字樣,消費者的顧慮往往就會被拋到九霄云外。
廖建介紹,這個看似可以打消消費者所有疑慮的證書,并非是“萬能”,因為證書只能保證產品是玉石,并不能夠衡量一件玉器的真實價值。也就是說,商家“出具的證書可以確保你買的是一塊玉而不是玻璃,但是不能夠證明這塊玉的價格能夠達到銷售者開出的價錢”。
忽悠術三在名稱上玩“貓膩”
除了以上“戰術”外,玉石在名稱上玩“貓膩”也是比較常見的。
據廖先生透露,寶玉石名稱中“貓膩”主要有4類:
1、含糊統稱,如將翡翠、黃晶、橄欖石等統稱為“玉”或“玉石”,卻不標明產品的實際材質;
2、擅用“行話”,如將綠幽靈、太陽石等商業名稱或“行話”用于產品標識,讓消費者難以辨別;
3、故意缺漏,如18K金鑲嵌戒指,不標明所鑲嵌寶石的名稱,而不同寶玉石的價格差異懸殊;
4、以產地命名。根據我國相關標準規定,除“和田玉”外,一般珠寶飾品不能以產地命名,但目前市場上所謂的“南洋珍珠”“大溪地黑珍珠”等屢見不鮮。
[行業揭秘]
200多進的玉賣了15000
在采訪中,廖建透露,“目前的玉石買賣行為基本上都不是建立在10倍利潤的基礎之上,動輒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利潤。因為缺乏規范買賣行為的法規和行業標準,本來正常的利潤空間就被無限的放大,這就很不正常了。”
“你最多一次賺了多少?”記者問。
“200多進的貨,賣了15000吧。”廖建說,“其實市值數萬甚至數十上百萬的玉器并不很多,應該說擁有這樣身價的玉石基本上都是古董級別的了,要么是年代久遠,要么就是雕工卓絕。但是你現在去所謂的珠寶古玩店看看,誰家店里沒有幾個撐門面的‘鎮店之寶’,其實大部分的都是漫天要價。天價不假,但是那都是隨口喊出來的。”
“多了解玉石文化,多去了解相關信息,也可以請懂行的熟人給自己帶東西”,廖建給消費者支起招來。
“不過,要想從源頭上來治愈這個癥結,我想首先應該制定相關的法規和行業標準。”廖建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