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歷代和闐玉博物館悄然開門揖客了。去參觀之前,我不以為然,因為它的幕后站著的是民間資本,而民間投資的目的必然是以利潤為核心的,所以,我以為這個在“博物館”名義下的實體也就是一個實質(zhì)上的商品玉的銷售地而已。
但一走進(jìn)新疆歷代和闐玉博物館,我就為自己的先入為主的想法感到羞愧了。我實在是低估了民間人士的責(zé)任意識、公益意識和做事的魄力。
這里確實是一個歷代和闐玉的博物館,沒有沽名釣譽之嫌。玉石之路、治玉工藝、歷代精品等拉伸的就是一個和闐玉的歷史,而逼真的采玉現(xiàn)場、治玉作坊等則是讓歷史穿越時空,極具沖擊力地來到了今人面前。
新疆,作為久負(fù)盛名的和闐玉的故鄉(xiāng),實在是太需要這么一個跨越6000年厚重歷史的玉石展示地了。而在此之前,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不過都是些零打碎敲的和闐玉的“片段”,有它的歷史片段、工藝片段或樣品片段。在面對眾多慕名而來的海內(nèi)外游客時,我們可以拿出的也就是一些打造精良的美玉物件而已,孤零零的美玉沒法開口表達(dá)游客想知道的和闐玉文化的價值。
是呀,如此下去,讓商品玉取代了文化玉,那和闐玉的價值和聲譽都將不復(fù)存在。新疆很需要一個從整體上展示和闐玉文化的場所。
在新疆歷代和闐玉博物館參觀,一部和闐玉的歷史就撲面而來了:在關(guān)中地區(qū)仰韶文化遺址和巴比侖、敘利亞等古國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和闐玉器表明,昆侖北坡的先民早于6000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采玉的歷史,而早在絲綢之路之前就有個玉石之路了,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fā)展只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玉石之路”卻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
和闐玉之所以讓人們趨之若鶩,既想一睹為快,更想將其擁有,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這就是與和闐玉相依相伴的文化及精神價值。和闐玉經(jīng)過歷史一頁頁地打磨、提升,早就成為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的重要載體,成為道德、習(xí)俗、神靈、權(quán)力和財富的象征物。儒家用道德觀念與和闐玉的個性相對照,認(rèn)為君子應(yīng)“比德于玉”,和闐玉因此成為君子品德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代表物。
其實,新疆還有很多文化資源現(xiàn)在仍舊是零散、局部地存在著,這就容易讓外界形成一種“一葉障目”甚至“以偏概全”的印象,他們看到的玉就是玉本身,一塊美麗而昂貴的石頭而已,他們看到的維吾爾族舞蹈,也就是幾個獨特的動作而已,從而覺得新疆的文化不過如此。
都說“看景不如聽景”,為什么?就是因為看只是看的表面,聽卻聽的是歷史和文化,事物或現(xiàn)象的表面是簡單的,背后和內(nèi)容卻是豐富的。其實,新疆的文化工作者做了不少深入的文化研究工作,但反映到我們的實踐中,就少了許多,尤其是在整體性的反映上,更是微乎其微了。
這其中就有個整體和部分的關(guān)系問題。部分是整體的一個個組成元素,沒有一個個部分,整體當(dāng)然也就無從談起,沒有一塊塊制作精美的和闐玉,玉文化也就沒有了依托點。但如果僅是一個個部分,當(dāng)然也不能充分展示它所代表的那種文化的厚重和全面,正如一塊塊和闐玉并不能充分體現(xiàn)玉文化一樣。把握局部是較容易的,不需下太大的功夫,但把握整體卻是困難的,要費時費力。
要想好好地推銷新疆的文化資源,就得把整體和局部結(jié)合起來,既有一個個生動鮮活的“點”,又要有厚重豐富的“面”,“點”是切入點,通過它來抓住人們的眼球,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面”是落腳處,通過它來深化認(rèn)識,傳播文化。新疆歷代和闐玉博物館里的美玉精品、采玉、制作的過程模擬等都是一個個抓人眼球的“點”,它是具有通俗性和直觀性的,社會各界人士,無論對和闐玉有無了解都可以饒有興趣地來觀賞,而玉石文化和歷史則是被這些“點”托起的“面”,這個“面”有縱有橫,既有歷史的時間跨度,也有現(xiàn)代的空間寬度,共同營造的是一個波瀾壯闊、大氣恢弘的玉文化長廊!
新疆的文化資源太豐厚了,如果僅希望政府對所有的文化家底進(jìn)行資金扶持和運作,可能一時半會還難以操作,民間參與則是一種很好解決問題的辦法。還要提到的一點就是,從物質(zhì)層面和感性層面來挖掘和開拓新疆的文化資源只是一個方面,我們還應(yīng)該同時從理性層面上來進(jìn)一步深挖新疆的文化資源,以研究為基礎(chǔ),以實物或藝術(shù)表現(xiàn)為依托,從而使新疆的文化資源在各個層面煥發(fā)出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