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閃閃發光的鉆石一樣,奢侈品集團最近發布的數據為日漸低迷的市場提供了一些亮點。蒂凡尼(Tiffany)上月率先登場,宣布假日銷售同比增長17%,并提高了收益預期。歷峰(Richemont)、巴寶莉(Burberry)、斯沃琪(Swatch)、愛馬仕(Hermès)和路易威登軒尼詩(LVMH)緊隨其后,紛紛表示2009年末季度銷售好于預期,前景適度樂觀。歷峰和斯沃琪的高檔品牌數據表明,即便是對于奢華手表之類較昂貴的商品,衰退也已結束。
但如果說這些聲明總體上是樂觀的,其中也包含數個一再重復的主題,而它們并非都是積極的。手包、皮具和時裝等較廉價的類別仍然是所有奢侈品中表現最好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是行業增長的引擎,而曾經發揮引擎作用的日本的銷售則非常不妙。北美的銷售增長乏善可陳,消費者還開始表現出未來可能很難扭轉的對折扣的癡迷。仍然是奢侈品業最大利潤來源的歐洲表現依然疲弱。假設更廣泛的經濟復蘇不逆轉,奢侈品業在未來一兩年內都將維持上述局面
若是這樣,那么與2004年至2008年的黃金時期相比,奢侈品行業的增長總體上會更不平衡,更為疲弱。在那段黃金時期,推動增長的并非只有中國;美國和歐洲也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匯豐(HSBC)表示,2010年,奢侈品行業的內生式增長可能只有4%至9%,與7%的長期平均增長率一致,但遠低于金融危機之前幾年14%至17%的增幅。金融危機之前幾年,奢侈品企業的預期市盈率為25倍左右,如今,多數集團的市盈率是更為溫和的18倍左右。鑒于環境的改變,這已經看起來已相當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