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綠翡翠猴桃墜
清代翡翠手鐲一對
翡翠珠鏈
翡翠,這一玉中之王為人們所崇尚、追求,然而僅產于緬甸北部的翡翠資源卻逐步減少,面臨著枯竭。供和求的不平衡使翡翠的價格上漲百倍以上,而且越是高檔品,上漲幅度越大。
1995年有人曾賣過一對老種老綠的翡翠手鐲,這對手鐲非常完美,圈口(手鐲的內直徑)很大,條口(手鐲的粗細)適宜,種份老到,結晶細膩,應該能達到冰種,色滿綠而非常均勻,為略暗的祖母綠色。兩只手鐲為一塊原料所做,難得之處是沒有綹裂、白棉、黑點等瑕疵。其唯一的不足是,如果用最高檔的翡翠標準來要求,會覺得顏色不夠鮮艷,用行家的話說是“有些油(油青)”,而北方人(包括北京)相當喜歡這種深沉的顏色,稱其為“老綠”。當時的賣價是495,000元。當時給白德懋老師傅看過,白師傅十幾歲開始進珠寶店學徒,解放前就已在北京有名的大珠寶店做珠寶生意。白師傅說,這對手鐲在六七十年代能賣到兩千元人民幣。現在回想起來,如果到了現在,這對手鐲應該能賣到兩百萬元以上了。
1996年初,緬甸高檔翡翠原料的價格上漲了一倍,但依然難見高檔翡翠的芳蹤。記得1996年與當時中寶總公司的袁朝總經理閑聊,他說1994年初在云南邊境,很多原料都是等著給他看,賣主排著隊,一天看下來相當辛苦,一天收20萬元的原料不成問題;而到1996年初,每天能看到的原料已經很少了,一天能收兩萬元的貨已屬不易。
到2002、2003年,原料價格更上了一個臺階。在2003年3月15—23日于緬甸仰光舉行的第四十屆珠寶交易會上,第1172號拍品,重92公斤,已被開為兩塊,內有一條綠帶,種份非常好。這塊原料的底價為2,088,000美元,最后以5,100,098美元成交,創下了近四十年以來緬甸翡翠原料拍賣會單件翡翠原料的最高紀錄。
現在很多行家更是感嘆,2003年之后翡翠成品的批發價格也開始大幅度上漲,且再也沒有以前討價還價的余地,給的價錢不夠高就意味著會立刻失去這筆生意,因為還有許多買家等著看貨給價。
如果縱觀翡翠這幾十年的行情發展,可以看出翡翠的行情變化與鉆石的行情變化各有特點:鉆石在多年來一直維持著小幅增長,平均每年上漲幾個百分點,非常穩定;翡翠的行情變化卻是大起大落,變化極大。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臺灣、東南亞地區經濟的騰飛,翡翠曾大幅度上漲達百倍之多;90年代初,翡翠成品的價格一下下降了很多,是80年代最高峰時的三成左右;進入21世紀,翡翠成品受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上漲,這一次上漲是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影響,此一影響在力度和廣度上均較上一輪大,因此很多行家預測:這一輪上漲幅度甚至要超過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