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寶黛初見時,寶玉便“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寄名鎖又名長命鎖。千百年來,長命鎖作為一種吉祥信物,帶給了人們精神上的庇佑與慰藉,今天,它更是超越了人們祈望上天來保佑子孫的本意,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祈福精神的體現。
從古到今,新生兒滿百日或周歲舉行的儀式中最為流行的就是掛長命鎖。長命鎖也叫“寄名鎖”,是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在明清時期的漢族地區最為流行。《天龍八部》里長命鎖極為普遍,阿朱、阿紫、段譽均隨身系掛在頸中,《紅樓夢》中寶黛初見時,寶玉便“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而薛寶釵的金鎖上也刻著“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寓意永遠佩在身邊,永不分離,永不拋棄。長命鎖意在“鎖”住生命,保佑平安,通常在小孩出生后不久就開始佩戴,直至成年后才取下。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長命鎖擁有很長的歷史。它不單是為了裝飾,還有辟邪納福之意。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漢朝的“長命縷”。當時,由于戰爭頻繁,加之瘟疫、災荒不斷,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纏繞于婦女和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這種彩色絲繩,當時稱之為“長命縷”、也有叫“長生縷”、“續命縷”、“延年縷”等名稱的。到了明代,風俗變遷,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兒童,并成為一種未成年人的頸飾,也就是后來的長命鎖。
不僅如此,在小孩本命年時,家中都要大擺宴席,贈送長命鎖,12歲時還要舉辦圓鎖儀式,至今,在山西、陜西、內蒙古等西部地區,還廣泛流傳著這一習俗,其場面之隆重不亞于婚禮。
長命鎖之所以能流行千年而受到人們的追捧,主要是其具有“吉祥如意”、“常命百歲”、“聰明伶俐”、“避禍驅邪”等寓意,并被人們賦予了平安富貴的概念,是長輩美好愿望的濃縮,緊緊地抓住了長輩疼愛寶寶的心理。
長命鎖名“鎖”其實并不是真正的鎖,而是經過變形修飾加工而制成的裝飾性很強的“鎖”。主要形狀有圓形的、橢圓形的、長方形的、正方形的、菱形的,甚至還有項圈形的,相信很多人對魯迅筆下那個頸上套著的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的少年閏土記憶猶新。
如今古老的長命鎖再次煥發出燦爛的新春,從法國雜志《CahiersduCinema》上張曼玉的長命鎖項鏈,到《貍御殿》中扮演貍貉的章子怡佩戴的鎖型項飾,長命鎖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
長命鎖造型多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事物的象征,如麒麟、龍、鳳、虎、牛、蝙蝠、瑞桃、祥云等。有的長命鎖上也描繪著人們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或是神話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長命鎖的設計愈發現代化,古老的長命鎖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北京奧組委在2008奧運年發行了30000枚“奧運寶寶長命鎖”,將我國極具傳統特色的長命鎖造型與奧運元素首次完美結合。據悉,編號為0808的奧運寶寶長命鎖,在遠方國際拍賣會上以29萬元天價成交。這款由鄧亞萍代言的奧運長命鎖一時風靡全國。
長命鎖大多都是銀制的,據老人們說,銀可以祛火。從前家住在農村的小孩,高燒不退,赤腳醫生束手無策,媽媽就煮一個白水蛋,薄了殼,把脖子上的長命鎖摁進去。然后在小孩身上不停地來回搓。不一會,媽媽拿出銀鎖,銀鎖變黑了,小孩子燒也退了。
網絡上,網購長命鎖很風靡,925銀、泰銀等銀質長命鎖價格從幾十到百元不等。但由于長期的佩戴,銀飾會變色,這是正常的自然現象。由于空氣和其它自然介質中的硫和氧化物等對銀都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在佩戴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一些微小的斑點(硫化銀膜),久之會擴散成片,甚至變成黑色,清洗比較困難。
如今,我們在成都市場上,出現了更能表達家長心愿的長命鎖——千足金長命鎖,長期色澤光鮮。有的長命鎖上面烙有象征孩子讀書上進的彩畫,有的串有象征吉祥的紅繩,款式多樣,價格合理。
小小的長命鎖寄托著長輩無限的期望與祝福,那種長輩對晚輩濃濃的關愛在長命鎖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人通過生命歷程的經驗,經過千錘百煉、精雕細琢,把對孩子最重要、最美好的寄望和福愿凝固在“長命鎖”上,并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把“長命鎖”佩戴到孩子身上。佩戴和饋贈長命鎖的傳統,在今天甚至未來依然會有它獨特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