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歐泊彩鉆掛墜
粉紅歐泊獵豹形胸針
火歐泊、珍珠、彩鉆、彩色寶石掛墜
火歐泊鉆石花形戒指
粉紅歐泊耳墜
被譽為“最美麗寶石”的歐泊雖然在中西方都有著悠久的使用、鑒賞歷史,但是,西方市場中上品黑歐泊的價格直逼鉆石——每克拉售價高達3萬美元;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浸淫在玉文化之中,對形形色色具備寶石五彩但不具備“玉之五德”的歐泊似乎不像西方人那樣癡迷,鮮有人為之一擲千金。
隨著人們對歐泊認識的加深,在利益的驅動下,造假或以假亂真的事兒當然也屢見不鮮。目前,市場中常見的假歐泊原料為廉價的塑料(10500,85.00,0.82%)和玻璃,而冒充歐泊、以假亂真的寶石則往往是廉價的變彩拉長石和火瑪瑙。
黑歐泊在西方
價格直逼鉆石
非單一色調的歐泊因顏色、光澤獨特而聞名,其彩虹般絢麗耀目的多彩光芒恰似馬賽克,充滿了神秘性。我國也出產歐泊。國產歐泊多與瑪瑙礦伴生,如在遼西地區和新疆地區發現的歐泊礦就是如此。盡管自家有產品,但與西方相比,歐泊這種奇特的寶石還是屬于小眾范圍,未被多數人熟知。
我國的歐泊一般產于高山上,在火山巖石的夾縫中,外有紅色鐘乳狀帶紅土的皮子,通常白色透明,硬度5.5~6.5,折光率為1.54,密度為2.65,光性為隱晶質集合體,為半透明,玻璃光澤,塊度較小,結構細膩,有點像玻璃種翡翠。新疆樹化石的組成成分中也有不少白色歐泊。有趣的是這些歐泊不少已經發生了晶化,結晶成具有條紋結構的瑪瑙,有時這些具備條紋結構的瑪瑙又一起環繞一個水晶晶簇或者水晶晶洞,從而在一塊樹化石上出現歐泊、瑪瑙和水晶的孿生三姐妹現象。
貴歐泊在西方不僅是名貴珠寶,而且質量上乘的歐泊石價格還可與鉆石媲美,比如黑歐泊(Black Opal)和稍次的火歐泊(Fire Opal),價錢都很昂貴。有報道稱:重5克拉的上品黑歐泊,每克拉售價高達3萬美元。然而,歐泊的天價似乎暫時還不能被中國人廣泛接受,因為作為世界最早的尚玉民族,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浸淫在源遠流長的玉文化之中,對形形色色的不具備“玉之五德”的歐泊可不如西方人那樣癡迷,鮮有人為之一擲千金。
對待歐泊的不同態度,反映了西方傳統寶石文化和中國傳統玉石文化的差異,也折射出西方和中國珠寶認識觀的不同,特別是對普通歐泊和貴歐泊利用方式上的差異。
“只有和田籽料才是玉”值得商榷
也是中西方文化觀、認識觀的差異,致使在國內不少寶石學著作中,歐泊有時歸屬為寶石類,有時則歸屬為玉石類。歐泊究竟是寶石還是玉石這個問題讓很多珠寶從業者和寶石學的學生感到非常困惑。
按照中國傳統的理解,玉石一般可以雕刻、琢磨成器,制作藝術品擺件,因此具有一定的塊度,通常應該是礦物集合體的巖石類;而寶石一般可以雕刻、琢磨成人身佩戴的裝飾品,小巧、玲瓏、美麗,通常應該是單一的礦物結晶體——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總結出來的對玉石與寶石的一般認識。但如果這樣認識,寶石歸屬或分類的問題就出現了:當翡翠雕刻成擺件時,有人認為就應稱之為玉石;當翡翠雕刻成首飾時,則應稱之為寶石或者珠寶,而翡翠可是輝石礦物的集合體。同樣的問題出現在歐泊的孿生姐妹——水晶身上:當水晶雕刻成擺件時,有人認為它就是晶雕,為玉石;當水晶雕刻成首飾時,又變成寶石或者珠寶了,而水晶可是石英礦物的單晶體。這些莫衷一是的玉寶歸屬問題常常搞得人們一頭霧水。
本報博雅欄目曾報道過著名玉學者、中國科學院王春云博士的觀點,他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剛石曾被當作寶玉或美玉,傳說中的炎帝時期的“石璘之玉”很可能就是一顆超級大鉆。而紅寶石(紅色剛玉)、藍寶石(藍色剛玉)甚至祖母綠(翠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都曾以“美玉”相稱,因此也都屬于玉石。按照這種觀點,歐泊也應被歸屬為玉石類。其實,人們已經將普通歐泊如樹化玉等當成玉(廣義的玉)了。再如,我們將Opal(英文)翻譯為“歐珀”,用的是屬于王玉文字的“珀”,這也反應了將“歐珀”歸屬到廣義玉石范疇的想法。
其實,就中國傳統玉文化而言,我們現在人為劃分的寶石和玉石都是美石,因此都屬于廣義的玉石——這點我們以前曾探討過。當然,這是一種對玉石的寬容理解,這種理解與著名戲劇導演、收藏家張廣天先生提出的“只有和田籽料才是玉”的觀點是有區別的。而“只有和田籽料才是玉”的觀點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也著實值得商榷一下。
貴歐泊雖美但命運多舛
盡管中西方對歐泊的認識不同,但并不妨礙歐泊時時散發出誘人的魅力。因此,歐泊不僅在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有著悠久的欣賞和利用歷史,如山東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里就出土了歐泊飾品,而且西方人也有愛慕和珍藏歐泊飾品的悠久傳統。
在山東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用嫩綠色歐泊制成的手鐲,還有乳白色歐泊制作的骨節狀管飾。這些考古器物出土時,歐泊手鐲位于死者右手腕的位置,歐泊管飾則在頸部右方,說明這里的歐泊管飾其實是一種殉葬的頸飾或項鏈。
歐泊飾品在西方至少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早在羅馬帝國時代,歐泊的價值就已極高。眾所周知,公元之初的古羅馬學者普林尼(Pliny)把歐泊石描述為“紅寶石的火焰色、紫水晶的亮紫色及綠寶石的海綠色,這些不同的色彩不可思議地聯合在一起發光”。普林尼還記載:羅馬帝國元老院的元老諾尼有一塊非常漂亮的歐泊,他非常喜愛,即便當時的統治者安東尼脅迫他獻出來,否則就將他流放。可他視寶如命,寧可選擇苦難的流放,也不肯把歐泊交出。古羅馬人稱歐泊石為“丘比特之子”(Cupid Paederos),認為歐泊是希望和純潔的象征,可預防佩戴它的主人得病。古希臘人認為擁有了歐泊就擁有了預見未來和預見靈光的力量。另外,阿拉伯人堅信歐泊石是從閃閃發光的宇宙蒼穹中掉下來的,歐泊就是因此而獲得神奇的色彩的。
歐泊雖在西方得到了廣泛認可,但命運多舛。十九世紀時,歐泊的厄運來臨了,緣由是沃爾特·斯科特的那部名叫《蓋也斯頓(Geierstein)的安妮》的小說。這本書中的女主人公擁有一塊能反映她種種情緒的歐泊石——她憤怒,歐泊石就閃爍著火紅色;她死后,歐泊石立即“燃燒成蒼白的灰色”。結果,有些人開始相信歐泊會帶來不吉利,因此不再把它奉為至寶。值得慶幸的是:當時有很多知名人士,如維多利亞女王等,是十足的歐泊迷,這些人把歐泊石作為高雅的禮物相互贈送,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歐泊市場。
每每看到價格日益暴漲、可望而不可即的和田籽料時,我就想:曹雪芹先生當年寫文學名篇《紅樓夢》時,如果能像沃爾特·斯科特那樣“當代一把”,在“通靈寶玉”上做點手腳,打破中華民族對玉文化的崇拜,說不準今天的籽料市場就不會這么火,愛玉者活得也就不這么累,君子就可以“錦衣而懷玉”而不用“褐衣而懷玉”了。
火瑪瑙可亂真但折光率較高
歐泊仿制品的原料因多為塑料和玻璃,而這兩種物質又和歐泊的特性有所不同,所以識別起來較為容易。
塑料仿制品呈現的色斑缺少天然歐泊的典型結構,而且可能存在氣泡,氣泡周圍可顯現應變痕跡。此外,塑料仿制品折光率一般高于歐泊,但密度和硬度都遠低于天然歐泊。用熱針檢查,塑料仿制品可冒出怪味來;而歐泊的玻璃仿制品一般是在無色或者彩色玻璃體內放置一些不同顏色的物質,以模仿歐泊的變彩效果。但玻璃仿制品中的彩色薄片邊界固定,邊緣整齊,可見氣泡,明顯不具備天然歐泊的典型結構,而且無法產生天然歐泊的游彩來。此外,玻璃仿制品的折光率和密度都高于天然歐泊。
由于歐泊具有獨特的變彩(游彩)光學現象,因此能冒充歐泊的寶石不多,大概只有變彩拉長石和火瑪瑙還可來魚目混珠一下。但變彩拉長石的結構明顯不同于歐泊,而且拉長石通常發育一組特征解理,具有板條狀或者針狀的黑色金屬包裹體;火瑪瑙只是外表與歐泊相似,其密度和折光率都明顯高于歐泊,因此容易區分。
歐泊保養
歐泊如缺水
變彩會減弱
當人們佩戴歐泊制成的戒指、項鏈、耳墜、頭冠等飾物時,這些歐泊制品會隨著人體的活動而產生絢麗的變彩,令人賞心悅目。但是,歐泊首飾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性脆和不耐高溫,因為一旦遇熱,歐泊中的水就有可能會失去,而這會使歐泊的變彩效果減弱,光澤漸失,性質變脆,甚至發生破裂。此外,歐泊飾品因為性脆而懼怕碰撞。
歐泊首飾的保養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而非常講究,具體注意事項如下:首先,歐泊首飾應用柔軟布料或者紙類包裝,不要與硬物接觸,存放和佩戴時都要避免和硬物碰撞;其次,避免接觸有機溶劑,以免損壞歐泊首飾的粘接部位;再次,不要接觸高溫,以免歐泊首飾因失水而光色效果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