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的首飾設計教育主要有兩大體系,一類是普通高等教育,另一類是高等職業教育。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教師王磊認為,要明確不同教學階段所針對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
王磊舉例說,像中國地質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首飾設計工作室等藝術院校,更側重于藝術修養、藝術創作,注重情感表達,是有引領意義的學院派教育。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是培養具有開放的設計思維,較好的動手能力。思維夠不夠開放,能不能創新的問題,是學生成長為設計師的關鍵。而對于高等職業教育,則會更高的要求學生在動手能力方面的培養,同時還要求學生全面了解首飾成為商品的流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具體操作。
王磊坦言,學習首飾設計的學生,不應只是單純地攝取狹義的首飾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認識自我的能力、規劃自我的能力,更應加強是否獨立從事和支撐屬于自己的品牌這樣一個全面的能力。
導師、技師雙軌制教學模式值得推廣
王磊認為自己非常有幸在讀書期間,能夠在一個完全采用導師和技師雙軌制體制下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操練的學校學習。而王磊在教學過程中,也越發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非常有意義。王磊說:“真正要做到理論和實踐操作相結合,一個完備的工作室體制首先是意識上的開放,其次是制作上的開放。學生所想的東西在導師的指導下,由技師來指導制作,制作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由學生和技師共同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地達到階段性研究目標。”
他舉例說:“比如在某一個階段,我是來研究創新裝飾部位的,傳統的戒指是戴在手上的,我可不可以改變它的形狀,使其裝飾范圍更寬,功能更多。當專題性的研究課題經過思考得到導師的認可之后,所設計出的作品,要在專業技師的帶領下,自己動手做出來。這樣經過幾年有計劃的系統化教育,雖然達不到熟練工的程度,但是學生的制作工藝和設計思維能夠同時得到提升。對于培養一個動手能力強、思維開闊、有自己特點的設計師,這樣做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王磊也認為,現在的教育體系,在一些方面過多的牽扯了學生的精力,容易出現學生學藝不精的情況。
高層次人才培養應注重技術問題研究
王磊介紹,目前國內的珠寶首飾設計專業已經有研究生和博士等精英教育的開展。在這些教育中,主要是關于首飾史、中外首飾比較等理論性的研究,其實還應該針對企業經營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有相應的教學分支來進行研究。
王磊認為,在研究生階段,會有一些原來學習工科的學生考入首飾設計專業,這種交叉學科的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對于首飾的金屬工藝的運用,化學用品參與在首飾作品中的表現,這些學生都可以在技術上進行發揮。這些學生進入企業后,還有可能為企業解決一些技術上的難題。
王磊說:“首飾設計教學必須在技術研究和技術創新上有所突破。”通過對西方現代首飾設計,特別是知名的珠寶首飾設計大家的研究,王磊發現,技術在整個首飾設計體系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很多藝術首飾設計家,他們的藝術風格就是靠那么一種、兩種自己研發的獨特技術來實現的。
在國外首飾市場,技術運用已經相當廣泛,有很多知名的的首飾藝術家,依靠某一種制作工藝來支撐他們產品的特色,使得他人很難仿制。王磊舉例說,像大馬士革鋼的運用,這是金屬工藝中一種奇特的技術,習慣上稱它為“木紋金屬工藝”(MOKUME GANE)。因為工藝復雜、成品率低,金屬層間稍微有雜質就會使作品前功盡棄,所以這種工藝制作技術要求很高。在國內首飾設計領域基本沒有出現。但是在國外的企業,他們將這些工藝用到極致,甚至作為自己企業形象的標志。在他們的產品中處處體現著對這些工藝的不同運用,使人們一看到這種特殊的工藝就馬上知道這是哪個企業品牌。
王磊直言,在國內院校的珠寶專業研究生階段,學校應更側重技術的培養,特別是要學生知道現在的珠寶企業都面臨哪些技術難題,讓學生通過研究,了解技術在首飾制作中的各種表現,并通過技術創新來彌補企業研發的缺憾。這樣以來,首飾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層次會更明顯,人才更加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