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跋涉了60年的雄關漫道,一頭連著滿目瘡痍、積弱積貧、百廢待興的中國,一頭連著經過幾代人艱苦奮斗而今活力迸射、向繁榮富強高歌猛進的新中國。在新中國60華誕的時刻,回首望去,大歷史的視角向世界彰顯著,中國黃金工業與共和國同步參與、拼搏并創造著60年的輝煌,實現著60年的光榮與夢想。
一個黃金開采史伴隨幾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曾被西方所不屑,如今已經潮起潮落關乎世界。人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以中國黃金工業為主力參與的中國黃金市場,有望成為世界經濟主場之一。人們會看到,這支勁旅在啟迪這個市場良性能量的同時,將怎樣深刻影響這個市場。
"所有的歷史皆為當代史",中國現代黃金工業的發展史其實濃縮了新中國60年的歷程,更濃縮了改革開放 30余年的豐碩成果?v觀60年中國現代黃金工業發展之路,可以看到新中國黃金工業的崛起和奮進,是"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突進,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的歷程。六十一甲子,往事并不恍如隔世,與現實卻差若天淵。一些標志性的緯度已經深刻在幾代黃金人的心中,鐫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上。如許光景,如許緯度,恰好可以成為我們檢視自己的一個坐標,一個契機。
歷史緯度
緯度之一是60年前。新中國在戰爭廢墟中崛起時的1949年,萎縮的4噸黃金年產量僅為1899年10噸年產量的五分之二。4噸,舊時代的尷尬印證著新中國破繭而出時的窘境,同時,也成為新中國著力振興黃金工業的原動力。
緯度之二是34年前的197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分管黃金工作。中國黃金工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徘徊了長達16年的緩慢恢復期,從此步入了持續、穩定、快速和全面發展時期,黃金產量年遞增率達到10%。值得關注的是,此時,正值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之時,一度遭冷落的黃金逆經濟頹勢而動。生于憂患、長于憂患的中國黃金工業,其政治地位、經濟地位首次在中國發展史上得以高度提升及戰略認可。耐人尋味的是,時至今日,仍可洞曉當年危世"四兩撥千斤"拯救中國經濟方略的微妙。
1977年,全國黃金產量達16.028噸,創新中國成立2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首次超過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終結之年1911年15噸的歷史最高年產量。次年,也就是1978年,新中國進改革開放新紀元,是年產金19.673噸。
緯度之三是改革開放進入到第15個年頭,而在此一年前,也就是1992年,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年末開始實施"軟著陸"。這一年,國務院決定按低于國際金價10%的水平收購礦產黃金,將過去實行了幾十年的由國家定價的固定定價方式,改為隨著國際市場金價浮動定價方式,基本實現與國際金價的接軌。堅冰已破,壁壘打開,中國黃金工業在尚未適應改革前行的節奏時,"推船下海",步入市場經濟時代。
其間,國內資本市場剛剛萌芽,黃金工業市場運營模式仍屬混沌蒙昧時期。與此同時,百分之百的中國黃金礦業企業市場模式(或是商業模式的導入)、思想觀念、發展戰略都在這一大環境中歷經了15年的艱苦磨礪,適應、調整直至發生變革。這一變革的"劃時代意義"善莫大焉,理所當然地當列入共和國黃金史冊。
1995年,"八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全國黃金產量突破百噸大關,產金108噸。1999年,業內達成普遍共識:堅持地質先行的方針,把擴大資源、占有資源、保護資源、利用資源、節約資源放在企業工作的首位,以尋求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緯度之四是2003年,在全國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經濟效益明顯改善的形勢下,中國黃金集團的龍頭企業中金黃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率先掛牌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黃金生產的上市公司,被業內稱為"中國黃金第一股",成為我國黃金工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標志。此后,山東黃金、紫金礦業、招金礦業、靈寶黃金、恒邦冶煉等大型黃金生產企業相繼入市。恭逢其盛,眼下,"黃金板塊"在中國資本市場已經縱橫捭闔,蔚為大觀。
2007年,全國經濟大勢將又快又好中的"快"和"好"兩個字互換,強調了經濟運行質量,其次為發展速度,隱去做大做強,意味深長。同年,黃金產量定格于270.491噸。高速增長勢頭的出現即為黃金生產連續幾個低速增長時期的終結,也是我國黃金工業高速增長時期開始的標志。
如果說60年來,中國黃金工業向祖國貢獻了 4000噸左右黃金,60年的中國黃金巨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大劇,那么,30年的改革開放則是這巨大貢獻的助推器,是這部大劇的重頭戲。30年的時空跨度,讓極富張力、蘊含潛能的中國黃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舞臺上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三項基金,市場經濟,雙增雙節,"學邯鋼,趕倉上",企業經濟效益,礦業生產秩序治理整頓,減員增效,礦業權,企業核心競爭力,現代企業制度,資本市場,礦業融資,企業改制,資本運營,資產重組,資源整合,產業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優化配置,產業集中度,科技成果產業化,又好又快,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當一串層層遞進、呈現出鮮明時代特征的詞語與事物,逐漸進入中國黃金業界時,凸現了當下中國與以往中國黃金礦業存在形態的巨大轉型。
日趨成熟
如果將視角再次聚焦于15年內的巨變內核時,人們還會欣喜地發現,經過十幾年的建設,中國黃金礦業日趨成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黃金產量、效益增速明顯加快。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黃金地質勘探和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產出效益逐漸顯現。2003年至2007年,我國黃金產量年均增幅6.5%。在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中國拉開了從黃金大國向黃金強國進軍的序幕:2008年,全國年產金282噸,為1949年的70 倍,為1978年的14.3倍。全國黃金年產量由2003年的全球第六位,躍升至2007年的第一位,2009年更有望突破300噸大關。強國之夢必將在不斷拼搏、不斷進取、不斷變革中得以實現。
二是黃金地質勘查取得重大進展。國家黃金地質勘探專項資金的支持,企業地質勘探主體意識、自覺意識的增強,企業對地質勘探和礦權投資的大幅增加,新的找礦理論、找礦方法的廣泛應用,都有效促進了黃金地質勘探工作。近年來,中國黃金行業每年新增金資源儲量約500噸,2006年超過650噸,2007年新增700噸。甘肅、新疆、青海、吉林、內蒙古、陜西等地,相繼發現了大金礦。不斷遞增的黃金儲量夯實了構建黃金強國的基礎厚度和強度。
三是黃金生產技術進一步提升。一些大型黃金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開展共性、難點科研課題攻關。國家安排了一批國債項目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技術進步使已占全國黃金資源30%左右的難處理金礦資源得到開發利用,為開辟黃金礦業開發第二主戰場打開了新的通道和路徑。
四是企業規模效益日益顯現。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中國黃金行業通過大力推進企業結構調整,促進資源集中,以往"散沙"式的產業布局得以改善;大企業、大集團主導黃金行業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繼續扶持大型國企,針對中國黃金工業未來辯證施治的戰略正在進一步展開。國內黃金企業數量已由2003年的1211家,減少到目前的不足700家,在量的減少中發生了質的變化。目前,全國已有7家黃金企業在境內外成功上市,向世界展現著中國黃金礦業的另一種市場發展模式,為新興的中國資本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企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資源、資本和科技進步引發的大整合,大變革還將繼續,再過幾年,我們再來描畫黃金工業版圖,也許就和當下的世界黃金時局圖一樣大有看頭了。
無限空間
60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尚未有窮期,中國黃金工業雖已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工業化時代特色,但較之發達國家而言,產業業態仍為稚嫩。礦業作為資源型工業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波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舊有的體制、結構、模式出現問題,變革勢必成為一種本能。而這正預示了一些方向。
已過"而立之年"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黃金行業市場化進程。但市場價值觀卻尚待真正確立,黃金工業在獲取財富后如何保有財富和增值財富?西方社會于此已經累積一個世紀之多,其從形而上的市場觀到技術層面的資本運營智慧,都接近爛熟,而我們需要財富思想的"西學東漸"才剛剛開始。
自上世紀末始,黃金業界,百舸爭流,只爭朝夕,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前所未有集中在資源占有和控制能力上。十幾年來,在若干資源占有的成功案例后面,仍不乏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資源失實、估價失真及占有后的整合變數多多的弊端。時值今日,機會成本的機會己近乎于零。資源"蛋糕"基本被分割貽盡后,資源就是"財富"的理解已流于膚淺,以往單一礦種的開發模式已被歷史性摒棄。更為科學、有效、充分開發利用寶貴資源的戰略意義遠遠大于資源占有。在破題中繼續尋找更佳優解,直接關乎行業可持續發展,則需要我們更加清醒,更有智慧,更具勇氣。
中國黃金工業經過60年風雨歷程的洗禮,特別是30余年改革開放的洗禮,積累了相當的實力和能量。在今后的發展之路上,以往過分專注量的累積,忽略技術升級,將使可以預見的發展瓶頸中的新挑戰更為現實。在各種利弊的比較中,科技實力無疑是影響中國黃金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短板之一,同時也是未來發展尚有無限上升空間的部分。釋放創造性,提高生產力,方可順利完成從黃金大國向黃金強國的過渡乃至轉變。
此外,資源變數與經濟氣候的無常變幻,國際黃金價格高位運行未來走勢如何?全球金融危機是勒馬還是松韁?企業贏利增長可持否?對于經濟能見度能否保持始終清晰的判斷?中國黃金現有實力能否抗衡今后未知的顛覆性危機?能否在如今大開大闔的經濟大潮中再次把握機會,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使行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黃金經歷了60年的鍛造,30年的洗禮,16年來市場化的探索,在未來擁有無限可能。但這個世界同樣沒有給我們留下絲毫大意喘息的余地,其可供沿襲的現成路徑并不多,需要我們去開拓;可供復制的開發模式會更少,需要我們去創新。中國黃金工業依然面對大考,面對挑戰。
新中國60華誕的喜慶時刻近在眼前,60年的輝煌即將成為歷史;已逾3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將延伸,"中國富,黃金強"的宏大夢想將繼續。
中國黃金又置身于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期,中國黃金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