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銅器由于是塊范拼合而成,故而不能保持精確的平衡。在內范、外范之間若稍有不平衡,就容易造成青銅器器壁的厚薄不勻,或者產生重大的鑄造缺陷。因此,商周時代的工匠普遍采用了厚薄相似的小塊銅片墊在內范與外范之間,使內范與外范之間的空隙保持穩定和均勻,提高鑄造質量。這在早期的絕大多數青銅器上都是可以發現的,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蔽而已。
墊片的合金與原器成分不一定相同,氧化的呈色也不相同。有的墊片采用當時舊銅器的碎塊,有的碎塊上還帶有花紋;有的墊片整塊不明顯,或者只暴露出一小角的線痕。范內的墊片和銅汁是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只要仔細觀察,總是能夠發現的。墊片放置部位往往相對地有規律,尋找時應注意相對的部位。
早期的青銅器作偽者,不懂得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因此完全沒有墊片。如果傳世青銅器上沒有任何墊片痕跡,這將是作偽的一個重要信號。有的銘文中墊片的周圍線痕很明顯,在墊片上也能表現出來,作偽者在冒充這些銘文時,把墊片的輪廓線也仿造出來,但那是在整器上的仿造,不過是刻畫出來的痕跡而已,在實物上與真正的墊片并不相同,這一點,細心查看青銅器表面就能察覺。
另外,有些青銅器的器足、耳部中間也須封有內范,這些內范在和外范拼合時,必定有接觸點。如鼎足的內向一面,大多有這樣的接觸點可尋。接觸點上或表現為一個小缺孔,或者是內外范之間插有銅片、小銅棍之類作支撐。而早期的偽器,有的與器件的結合是采用焊接的方法,然后做上假銹掩蓋;或者在足的底部空出一大塊,使內外范結合起來,然后再用另一塊銅封住,加以偽裝。
古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孔,更難以看到因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的縮孔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一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缺陷。如不了解這些情況,很可能會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式鑄造工藝的特點,進而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