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中,古埃及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佩戴戒指了。當時的法老們喜歡將代表權力的印章隨時帶在身上,但又覺得總拿在手中很麻煩,于是一個聰明的侍從制作了一個圓環,這樣法老就可以把印章戴在手指頭上。法老覺得這樣挺方便,于是每天戴著“印章”出現在臣民面前,而下邊的王公大臣們也覺得挺好看的,紛紛效仿。而后又逐漸演變成女人們的飾品。這就是傳說中戒指的由來。
戒指的起源
佩戴戒指這一習俗在中國的歷史也很悠久,在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已發掘出骨戒指,有的上面還嵌有綠松石。而在同一時期的古埃及,戒指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除了金屬的,還有貝殼和蟄頭制成的,不僅造型美觀,當時還作為貨幣使用。
卡地亞婚戒 重達50.41克拉的巨型鉆石,壯觀而奢華至極,周圍鋪鑲92顆明亮式切割鉆石,體現了卡地亞經典工藝與至高尊榮
戒指與愛情
說到戒指,大多數人都習慣性地把它和定情聯系在一起。事實上,戒指最早的意義并非如此。
一些西方的民俗學家表明,在人類早期地中海沿岸的部落里,男女之間的婚姻是通過“搶婚”進行的,當男子搶到一個婦女后,就給她戴上戒指,以示該女已歸其所有。
在中國古代,戒指的使用也沒有特定的意義。有人考證,先秦時期部分貴族就在手指上佩戴戒指了,但僅僅是出于裝飾作用。很多人關心古人為什么戴戒指,《五經要義》說:“古者后妃群妾禮御于君所。女史書曰授其環以進退之。有娠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著以銀環進之”。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最早戴戒指的是君王的后妃們,用戒指代表“避忌”,當有了身孕或其它情況不能接近君王時,皆以金指環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時則用銀指環,套在右手。
蒂芙尼婚戒 托爪鑲嵌的巨大鉆石,蒂芙尼讓她的迷人魅力展現無遺
還有一種說法,戒指在中國的漢唐時期是當作“寶物”獎賞給功勛人士的,一些古籍和文獻資料證實了這一說法。無獨有偶,布蘭奇·佩尼的《世界服裝史》,在羅馬帝國時期,金戒指“一變而為國家榮譽的象征,作為獻給作戰有功的官員的一種獎賞”。
雖然這些只是傳說,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期內,雖然人們使用戒指,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它還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裝飾品,與愛情婚姻的聯系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