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扣流行風:
提高品位彰顯個性
按照歐洲人的解釋,袖扣最早是上流社會男子的浪漫飾品,然后發展為新老紳士的品位標簽。然而,隨著觀念的多元化,西方男士的著裝不如以前講究,就連盛產紳士的歐洲,很多男士在穿著正式西裝的場所也不穿著佩戴袖扣的專用襯衫。雖然如此,他們不少人仍會擁有一兩對袖扣,以備不時之需。
在西方國家中,皇甫江介紹,佩戴袖扣之風仍較興盛的要數意大利。這固然由于意大利男士普遍注重儀容裝扮,他們會舍得花一萬多元買一件真絲襯衫,最重要的原因是根植在他們靈魂中的家族感。他們的袖扣上往往刻著家族的族徽,或者是其家族名字的縮寫。對他們來說,袖扣是他們家族認同的一個標志。而在英國,具有貴族意識的男士們也會佩戴袖扣,但整體裝扮要保守一些:他們會穿一件純棉襯衣搭配袖扣。
在中國,在白領精英男士之中,也漸漸興起一股佩戴袖扣的風尚。“袖扣精致、優雅而含蓄,從實用角度它可有可無,但作為一種形式,卻是美感的表現,可以說是一種信念。搭配得當,它可以起到提升品位、彰顯個性的作用。”皇甫江說。
搭配技巧:
無固定規則得體為上
在皇甫江看來,無論是穿著西服還是唐裝,都可以在露出的袖口佩戴袖扣。但首先是要選擇合適的襯衫。法式襯衫是搭配正裝西服的最佳選擇。法式襯衫最重要的特點是雙疊式的反袖,其次是雙扣的高領。
選對了的襯衫,下一步就是得體地搭配袖扣。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于死板的襯衣紐扣,袖扣無論在材質、工藝、款式、形狀、顏色,甚至在檔次和價格上,有太多的選擇余地。“就像女士千變萬化的首飾一樣,很難說有一個固定而清晰的規則。”他說。一個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是:除了個人喜好,要注意袖扣與整體服飾以及場合相搭配,此外,還應根據個人形象特征進行選擇。
金屬材質的簡潔幾何造型的袖扣,沉穩、搭配性強,但中規中矩、缺乏個性,適合低調、內斂的男士。當然,如果你是一個新手,又怕失手,這種袖扣不失為一個穩當的選擇。其中,方形適合硬朗的男士,圓形則更適合溫和一些的男士。如果是體格魁梧的男士,應盡量避免小巧精細的造型,大一號的形狀會顯得更大氣,反之,身形偏瘦小的男士,以精細造型較為合適。
至于鑲嵌彩色寶石的、鏤空雕花的,比較適合性格外向、活潑或張揚一些的男士。奇特、怪異的造型則不是一般男士的首選,更適合愿意標新立異的型男。還有一點,如果你有著細膩的皮膚,那么,打磨光亮精致、手工精細的袖扣是你的首選,相反的,如果你的皮膚粗糙、暗啞,略顯粗獷的袖扣會更凸顯你的男人味。
中國最早發明袖扣?
對于袖扣,人們普遍認為它起源于西方。14至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在歐洲是廣為流行的男士裝扮藝術之一。但皇甫江卻認為最早發明袖扣的應該是中國人。
這要從袖扣的由來說起。在西方,人們普遍認為袖扣的雛形是一根聯系袖口兩側的繩子。后來,他們認為普通的緞帶已經不足以匹配如鮮花盛開般的漂亮袖口,于是用金銀等貴重金屬打造成一根細細的鏈子,兩頭則固定在不同材質和形狀的扣子上,這就是袖鏈,其后趨于簡潔實用的要求,袖鏈大多數轉換為袖扣。但直到今天,袖扣的英文還是cuff link,以區別于cuff button,后者是指普通襯衣袖口的扣子。
而在我國,同樣的固定和裝飾方式卻要出現得更早。皇甫江曾在云南省博物館看到周代青銅臂甲上兩側有對稱的開口,它顯然也可能需要繩子或扣子之類的物件聯結起來。“這與西方人所理解的袖扣來歷不謀而合。”皇甫江說。
古董袖扣收藏:歷史背景、質量、工藝水平三者并重
在中國,古董袖扣的收藏市場還未形成。但皇甫江預計,古董袖扣升值主要靠選對購入時間和類別,凡是精品,數量總會有限,不可再生,所以只要市場正常發展,就可升值。
目前收集古董袖扣的渠道有很多:拍賣會、珠寶行、古董街、跳蚤市場、二手店、當鋪、網絡……拍賣會一般是品精但價高,撿漏的機會小。珠寶行基本是供行家和圈里人尋寶的地方,需要了解行里的規矩和耐心的等待。而古董市場則需要冒風險和獨具慧眼,但能更多地享受發現和尋覓的樂趣。
古董袖扣的收藏價值首先取決于歷史和背景。如果曾經擁有名氣輝煌的主人、或者與某種歷史重大事件或特殊組織有關,那么袖扣就變成文物。如果擁有充足的資金,可以在世界各大拍賣行間碰碰運氣。在西方這類袖扣頗受力捧,例如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就職典禮禮服上的袖扣,就收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博物館研究院。另外,出身名門的貴族家徽袖扣也是收藏者和歷史研究者的不二之選。
其次就是原材料的質量。對于在貴金屬上鑲嵌鉆石、寶石、玉石、翡翠、瑪瑙、珍珠、犀角、象牙、貝母、玳瑁的袖扣來說,其意義更接近高級首飾,所以質量要重于年份,瑕疵和成色不足都會造成價值的缺失。
最后當然還有工藝水平。由于袖扣大多比較細小,屬于高精密的手工藝術品,所以,除去珠寶的品質和年份外,鑲嵌的做工及質量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購買古董袖扣,不僅用作收藏和鑒賞,還可以經常佩戴出席各種社交場合,所以歷史和背景、質量、工藝三者并重的古董才是最合適投資和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