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有關古玩的書上,一些有獨到見地的藏家,都談到過玉器、印石、木器、銅件、硯臺以及瓷器等各類傳世古玩藝術品上,都有一種因歲月流逝而留下奇妙而使人賞心悅目的光亮。
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卻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蠟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產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這些非玉的東西,都呈現出玉石般的珠光寶氣,靈氣四溢。這就是藏家們所說的“包漿亮”。
直至現在,還沒有一本專著,專門論及傳世古玩形成“包漿”的成因。有的書上談到,紫檀、紅木、黃花梨、鐵梨木等一些高檔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質外泄,和空氣中的塵土、人們觸摸的汗漬,互相融會成了“包漿。這種說法,似乎還有些科學道理。
那么,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呢?尤其是還有古籍善本以及傳世字畫,在這些古玩藝術品上,本身并不具有“油性”,但也會出現“包漿”,就比較令人費解了。
然而,事實是這些非“油性”的傳世古玩上,確實也會出現“包漿”,但比起木器家具來,要不明顯得多,而且較難辨別。尤其是瓷器的“包漿”,更加難以辨認。
其實,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等傳世古玩之所以也會出現“包漿”,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擦拭的結果。由于成千上萬次把玩和擦拭,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變得光鑒可以照人了。也因為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煙壺、硯臺、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們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愈加明顯。當然,這里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幫助了“包漿”的形成。
所以,一些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們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時候空氣潔凈,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塵數次,也就更難形成“包漿”了。如果你輕易地認為這種瓶罐由于缺少“包漿”而斷定是新貨贗品,那就像竹籃打水,永遠要“漏”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