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進入寶慶銀樓做學徒,擺弄金銀30年,李建軍這位寶慶銀樓金銀細工技藝傳承人,對這些年百姓首飾的變化了如指掌。
“黃金首飾重新出現在老百姓生活中,是在改革開放后。當時,國家重新拿出黃金投放市場,十多年買不到的東西突然可以買到了,人們的熱情高漲。”他說,“80年代那會兒,人們根本不管做工、款式,只要是金子就行。與其說是買首飾裝飾,不如說是買金子保值。”
李師傅介紹,當時的首飾還是基本款,總體上還是以吉祥如意為主要內容。天元戒是最普通的,因其形狀像韭菜,俗稱“韭菜葉子”。還有結婚用的龍鳳戒,還有男士用的方戒,上面寫著“發”、“福”、“祿”、“壽”等。項鏈、耳環、手鐲、手鏈的造型也相對簡單,材質主要是金銀。“女士戒指五六克、項鏈10克左右是大路貨。一克50元左右,結婚嫁女兒,條件好的家庭才能把戒指、項鏈、手鏈、耳環配全,也要兩三千元呢。”李師傅說。
90年代中后期,從西方傳入的鉑金、鉆石開始出現在國內市場。由于鉑金的質地特性較硬,因此可以做出很多種款式,同時也可以鑲嵌鉆石、寶石。人們開始追求鉑金飾品,尤其是訂婚、結婚必備鉑金鉆戒、鉑金項鏈等。李師傅說:“黃金的性質決定了其花樣不多,但是出現了K金,這就大不相同了,18K金、22K金等可以跟鉑金混搭、跟寶石混搭做出各種款式。人們的選擇更多,也開始追求個性。”
進入2000年以后,黃金首飾也不再局限于保值功能,更注重裝飾作用。首飾材質不再局限于金銀。塑料、鐵、布、貝殼、木頭、水晶等飾品大量出現,其樣式也讓人眼花繚亂,民族風、簡約風等,“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可以在市場上找到。”親歷著這些變化,李師傅也從當年的學徒,升格為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他感慨,“一年有一萬多種首飾品種、樣式上市。金銀首飾在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一直占據首飾主流市場,可是這才不到十年的時間,各種材質的首飾都出現了,發展太快了!”
如今,追求時尚的人越來越多,寶慶銀樓年輕的設計師謝瑤有個體會,以前打造首飾難在制作,而現在則難在設計,如何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如何更加時尚才是更重要的。近兩年,黃金首飾開始回歸年輕人,這些首飾重量不超過5克,總價基本在1000元之內,樣式有卡通人物,也有十二生肖等,既滿足了年輕人的需求,又為黃金開拓了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