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興,這話確實是。單奇石這十數年來就非常熱火,走遍全國各大城市,常常可以見到廣場上園林里公寓樓前有巨石作標志,而差不多的人家,也都要在庭院中案幾上擺那么幾塊石頭玩賞。各類奇石協會成立,各種奇石的報刊出版,尤其一年一次的全國奇石博覽會,更是攤位林立,人多如潮。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要活得優雅,奇石市場也就異常的繁榮興旺。我對奇石有興趣,寫過了數本關于賞石的書籍,在為奇石收藏熱歡欣的同時,也為賞石中的一些誤區而憂心,比如當下過分追求怪異,動輒就標榜出什么石種嘩眾取寵,比如過分夸大礦物質石類的價值,使水晶、瑪瑙、瑩石之類畸形顯赫,比如過分講究具象,導致了許多人為的造型和圖案。每每目睹了這種狀況,我就想到英石。
英石產于廣東的英山。英山之所以用花命名,是其方圓百里的山表大多裸露,青蒼逸瘦,嶙峋奇巧,遠遠望去如遍開的石花。這實在是一座寶山,它所產的石頭與靈壁石、太湖石齊名,歷來是上貢朝廷的貢品,且多流播海外,而今國中所有的名園中莫不以它們布置。古籍中詠石的詩篇,詠的就是這類石頭,米芾拜石拜的也就是這類石頭。這石頭得天地鐘靈故能鎮園鎮宅,得山水清氣所以能養心養目。它們是中國奇石的正宗,代表了中國石文化的審美趣味。
因為英石、太湖石、靈壁石是中國傳統的名石,而別的石種才以有礦物質的晶體或色彩,以造型和圖案急于出名,它們當然有它們的價值,但常常路走捷徑,筆用偏鋒,卻是賞石弱化了石頭的本質,使審美趣味下降。
現在奇石市場上傳統的名石并不多見,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太湖石、靈壁石資源日趨枯萎,二是英石資源依然豐富,但英石產地偏南,而對英石的功能形成了固定的看法,缺乏全面的認識。
可以說英石和太湖石、靈壁石是園林專用的名石,可英石區別于太湖石、靈壁石的不僅它用于園林更能作擺件清玩。它歷來分陽石和陰石,有大器、中器、構件、小件之說,它的大器、中器要一石體現出山的整體為標準,峰巒起伏,嵌空穿眼,質堅蒼潤,扣之清越,講究的是大氣象。史書上曾記載過古人所藏的英石,“高尺有五六,長三尺余,千峰百嶂,長亙連綿,其下坡輪,若臨近際,宛然衡岳排空而湘水九曲環迥于下。”我見過現置于杭州西湖的宋時英石“縐云峰”,那塊石頭高達數丈,形同立云,又似搖波,令人嘆為觀止。我自己也收藏了一塊“龍崖”英石,形如龍頭但又是巒峰之狀,氣勢雄渾,而細節處白筋勾勒,石線過渡,甚為奇巧。它的小件則充分體現了瘦、皺、漏、透,又不同于太湖石、靈壁石的同樣的特點,它削瘦而堅硬,秀中有骨,褶皺又有白筋,形成豐富圖案,而滴漏留痕,孔眼相通。古人玩這類英石“亦可點盆,亦可掇小景”,又有詩說“羅得六峰懷袖里,攜歸好伴玉蟾蜍”。我也收藏著一件,似龍非龍,非花似花,薄處如翼,細處如針,置于案頭,來人見之莫不驚艷。
英石的名貴在于它的質樸和簡約,在于它的整體的氣勢和細節的奇巧,如車中的“寶馬”,用不著裝飾,只擦拭干凈。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獨特。收藏它,欣賞它,宣傳它,不僅可以糾正時下賞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維護和清正中國石文化精髓的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