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石珠寶———花容玉貌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中國人的寶貝和田玉。她那溫潤而美麗的光澤、她那美輪美奐的形態和皮色、她那外秀內謙的神采,深深地吸引了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一見她,就愛上了她,就想永遠讓她形影不離地伴我走完一生。正如中國玉石界名家楊伯達所說: “和田玉是美的使者,靈的化身。”只要多了解中國的史前文化和文明史,就立即能感受到楊伯達說的是大實話、大真話。因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具有廣泛影響的和田玉文化。
在數千年的文明史中,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無不與玉文化有關。帝王愛玉,制作了大量和田玉玉器,成為國寶。古人君子愛玉,到了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境地。玉深入人心,成為神圣的用語、信物。如 《拾玉鐲》中顯示的戀愛與婚姻, 《碧玉簪》中代表忠誠的愛情, 《本草綱目》中所說的玉能“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在 《紅樓夢》中玉能 “通靈”等等。玉不但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更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等社會各個領域,達到很高的地位。玉雖然承載著數千年中國古老的文化,給人在精神上有一種寄托,并能給人以啟迪和靈感。但中國古代玉文化也有不完美之處,就是我們古代人在理論上將 “玉”已經進行了人格化的描述,賦予了她精神和思想,但在行動上還是將 “玉”進行了 “物質化”、“工藝化”和 “個性化”的處理。因為我們中國古代玉文化的文獻中,基本上都是突出了各個時期玉器的特點,在玉器上反映了各個時期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然而古人愛人格化的玉也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因為他們在行動上還是崇尚玉器。因此,現代中國人,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一定要崇尚人格化的“玉”。只有這樣,我們的后人才能真正了解我們玉的文化。這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對大自然感恩的表現。
目前,中國玉的資源越來越稀缺。如果不將其有效保護,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許在若干年后再也不能見到原汁原味的玉石了。眾所周知,從古到今,我們中國人都是將和田玉雕刻成玉器。而我們現代人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的同時,也要有所選、有所棄。時代特征不同,政治背景不同,考慮問題方式方法應有所改變。不推陳就不能出新,中國和田玉資源就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為了使中國和田玉資源更好、更有效地得到保護,將現代玉文化更好、更真實地弘揚,又能將和田玉發揚光大、推陳出新,更能讓后人領略到我們所傳承下去的玉文化和玉資源,我認為應將中國玉文化分為以 “玉不琢,不成器”為特征的古代玉文化和以 “美玉不琢”和 “瑕玉巧琢”為特征的現代玉文化。
為什么說 “美玉不琢”是現代玉文化的特征之一呢?原因在于:
當今我們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資源的匱乏和枯竭,我們的玉資源也在逐漸減少; “美玉不琢”是為了讓子孫后代能看到自然和田玉的真面目,更讓后人知道現代人是怎樣苦心保護玉資源的,增強其保護玉資源意識;大凡不含任何附著物的載體,實際上承載著更多無形的附著物,讓后人去想象,給后人留下一些創造的想象空間;現代的玉雕作品往往仿古,缺少現代文化氣息,不能真實反映當今的歷史和文化;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從舊時代傳統的審美意識轉向追求 “返璞歸真”的自然美(1.32,-0.01,-0.75%)。 “美玉不琢”思想正好與現代人的 “原生態”需求相一致;現代的 “原生態”已成潮流,原生態就是指物質原有的自然狀態; “美玉不琢”,保持玉的 “原生態”,完全符合東西方人的現代審美需求,有利于開拓國際市場。不久的將來,天生地長的中國和田籽玉原石一定會成為世人所青睞的寶貝。
同時,要將玉與玉器區別開來。“玉”是無形的思想, “玉器”是有形的物質。 “玉”有延展性、創造性、可塑性,是天生地長的、自然的,更能激發無數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玉器”沒有再創造性,只有工藝性,只能代表少數或幾個人的思想和喜好,有局限性。沒有再發展、再創造的空間。因此只有將中國玉文化在學術上劃分為中國古代玉文化和中國現代玉文化,同時將玉與玉器區分開來,才能讓人們意識到保護中國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要讓人們意識到只有保護才有更大、更新的發展。只要大家有了這種意識,中國玉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中國玉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弘揚。
中國人的珠寶·原石珠寶
原石珠寶全稱中國和田籽玉原石珠寶首飾,由中國江蘇盛世寶玉有限公司創始人倪國棟原創、獨創、首創,以現代玉文化的核心理念“美玉不琢”為指導思想,將稀有的、珍貴的、完美的、未經雕琢的中國的寶石———和田籽玉原石作為主體,伴以名貴的天然寶石和貴金屬依勢而造的珠寶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