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寇勤認為,藝術收藏的樂趣無處不在,收藏之癡緣于審美愉悅,但是收藏需要感性沖動和理性分析并重。日前,就當代中國藝術品高端收藏活動的樂趣與特點,記者專訪了寇勤。
記者:藝術品收藏有什么特點?
寇勤:藝術品收藏第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審美屬性,審美是進入到收藏領域第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有的人說收藏還有很強的投資目的,那還是有所不同,沒有人會把一個有價證券掛在墻上。收藏極具魅力,有很多人達到了癡迷地步。收藏鑒賞家、書畫家張伯駒先生為了收藏可以放棄一切,可以直接把太太頭上的首飾取下來換一個心儀的收藏品。
“占有”是藝術品收藏的第二個特點,不管你承認與否,這個概念確實是存在的。我曾經碰到有人說,他們那幫人很傻,花那么多錢買那張畫干嗎?現在收藏的門類當中,從大的概念劃分有兩種,一種是創作載體本身的價值,比如,翡翠、鉆石。第二種是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比如,中國書畫、油畫,包括瓷器,它更大的價值體現在藝術家的創作上。
最近,一批非常重要的書札進入市場拍賣。有位先生跟我說,這個書札肯定賣不了太大價錢。因為在圖錄上把原文登上了,大家都知道了,還會買嗎?這說明,他是一個歷史學家,是一個考古學家,是一個研究者,但不是一個收藏家。
對藝術品原作的占有是天性。一位僑居美國的收藏家說,他在拍賣公司看到一幅傅抱石的作品,天天去現場看,就像看“夢中情人”。一旦有拍賣公司的人來了,他還要躲一躲。別人問他喜歡嗎?他說看看而已。為什么?他怕別人跟他競爭,當時只有一個心愿,趕快買,早一點把它帶回家。可真正到了拍賣前一天的時候,心里就很慌——我明天能不能買到?大概多少錢?萬一買不到怎么辦?被別人買走怎么辦?最后他把這張像夢中情人的作品買回家,就會愛不釋手,小心呵護。
我問演員王剛,假如你收藏了很多新的好東西后,有了一些可以轉讓給別人的東西,你會是一種什么心態?王剛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就跟讀到高中時可以把小學課本讓給朋友一樣。但是,我心情依然很復雜:在我家里放了這么久,天天看,天天欣賞,突然之間拿出去賣了,感情上不舍。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賣出了,又擔心流標,不是說流標賺不到錢,而是說這件收藏品你摸過來我看過去,最后卻拿了回來,心理上難以接受。
第三個特點是獲利。好像藝術品收藏是無價的,怎么會談錢呢?中國最初出現拍賣的時候遇到了非常大的爭論,說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相互饋贈,實在不行大家也不能說買,也不能說賣,叫“讓”給我,或者叫“勻”給我。
收藏獲利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話題。藝術品有它獨特的藝術屬性,但藝術品一旦進入市場就要承認它的商品屬性,就得考慮它獲利的可能。但它不是一般的商品。如果我炒股,今天股票漲得好,符合我的預期,我毫不猶豫地會把它賣掉,但字畫不會。
記者:藝術品收藏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寇勤:第一,要碰得到,你碰不到東西,再怎么準備好,也沒有用。
第二,得看得懂,碰到了看不懂就等于浪費機會。馬未都講過一個故事。很早的時候,他們到天津去逛舊貨市場,走著走著,碰到一個農民兄弟,一看他是有文化的人,就給他看一個盤子。他一看是典型的乾隆官窯,就問這個玩意兒多少錢?對方說了多少錢,他說太貴。農民兄弟說,太便宜了我就不賣了。他轉悠回來之后,再找已經不見了。馬未都說,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抽自己。怎么讓他走了呢?所以,你看得到,看得懂,也要有適當的反應,反應不到不行,反應過度也不行。
第三,買得起,留得住。左手買右手賣這是倒爺,昨天買今天賣,北京買上海賣,這也不是收藏家。得留得住,得沉得下來。藝術品收藏需要一個沉淀,一定要留住,要有時日。
第四,賣得出。我花一個億買回來,也碰見了,也看懂了,有錢一大把,留了十年,沒人要。我花了一億買的,現在五千萬怎么還沒人要?這還是有問題,你還不是最成功的收藏家。一個成功的收藏家,他的經驗和判斷綜合起來應該是碰得到,看得懂,留得住,如果賣的時候還賣得出。
記者:如何認識收藏過程中的感性沖動?如何做到避免沖動、理性分析?
寇勤:收藏確實是一個非常感性的東西。真正在收藏瞬間,充滿了激情,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有沖動力的支撐往往是最后成功的收藏結果。在我們總結現在經濟回報豐厚的,買了好東西的例子當中,全部被認為是沖動,我不是鼓勵大家盲目。比如花,明明是1元非要50元買,除非情人節那天小伙子昏了頭,或者沒有辦法。收藏會以收藏品而異,收藏者而異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每個人的審美需求不一樣,每個人占有欲不一樣,所以收藏的眼光也大不一樣,收藏品是收藏者身體上的一部分。
有一次拍賣一幅肖像油畫,畫面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孩子。那是在90年代中期,我估計那張畫也就3萬元左右成交就比較正常了,結果很快拍到3萬左右。可是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繼續加價,另一個人也繼續加價,但這倆人我都認識,這個藝術家的這些作品不是非常特別的,而且所表現的題材、對象也不是很重要的歷史題材,但兩個人都不放下去,最后舉到了10萬元,當時全場鼓掌,大家認為他們瘋了。結果兩個人都找到我,彼此說那人是不是有病,值這么多錢嗎?我說你為什么要收它呢?他說我收藏他的東西就缺一個人物,我已經舉到這個價錢了,對方不講理,我也不能怕他。我問另一個人為什么要爭?他說我不知道這個畫家是誰,也不知道它值多少錢。我女兒昨天跟我一塊兒看展覽(拍賣頭一天的預展),女兒說明天我生日,不要別的了,這個小朋友很像我,把這張畫送給我吧,就答應第二天給她買回去。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賞角度,有不同的消費需求。只有藝術品這種東西能夠做得到,其他的做不到。
有一次我們到哈爾濱做巡展,拍賣會之前做市場推廣。有一個女孩找我,讓我幫忙勸她弟弟,他瘋了。我說為什么?她說他每次花很多錢去買破紙、破畫,根本不值錢,如果買珠寶我就支持他,萬一打仗可以抱著跑。這張紙能值幾個錢?我跟她不知道怎么解釋,這種層面去解釋太困難了。所以,欣賞對象,購買對象自身條件不一樣,對藝術品的價格會產生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也就是會有很多感性的沖動。
感性的沖動作為收藏時一定要有,但是感性的沖動一定要和我們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相結合。所有的購買場合,大家一定要有一個比較平常的心態,在沖動的同時去作判斷。
要做到避免沖動、理性分析,一定要做好案頭工作,做好作業,不能盲目進入收藏領域。藝術品收藏具有審美價值,但同時也非常專業。
記者:如何避免藝術品收藏的安全問題?
寇勤:首先,我們在做藝術品收藏的時候要注意法律問題。《毛主席去安源》之所以有名是賣了6萬元,打官司很多年,最后當事人頭發都白了。對國家禁止交易的文物藝術品不要去交易,比如出土物、出水文物;國家館藏的沒有推出系列的東西不要去碰;權屬爭議要防止。
其次,要嚴肅對待鑒定問題。今天的鑒定問題面臨強有力的挑戰,一是斷代問題,二是造假手段不斷翻新,使我們的鑒定家面臨非常大的困惑,三是瑕疵擔保如何認定,目前我們的法律框架下還不清晰。拍賣企業在拍賣規則約定、交易規則約束上如果寫清楚瑕疵擔保條款的話,就要慎重對待鑒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