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tcheslavGolod制作的克林姆特畫吊墜
把設計師的作品和克林姆特的畫放在一起
新藝術運動的繪畫趣味
對國內民眾來說,相比畢加索或者凡高,克林姆特是陌生的,但在西方,他卻有擁有廣泛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他極具裝飾趣味的畫風深為人知,這位奧地利最偉大的畫家之一開啟了二十世紀的新藝術運動。
展覽名為《克林姆特———另類接觸》正是以一種另類的方式讓大家認識這位地位崇高的藝術家。他畫作中的圖案或人物,以另一種面貌出現在各種各樣的載體上。比如,他著名畫作“克林姆特之吻”幾乎是整幅作品原樣出現在一塊小小的吊墜上,還有那拍出了全球最高價之一的“黃金畫作”中的人物頭像在瑪瑙質的吊墜上也有,而且,幾乎是跟原作一模一樣。這是由當代俄國畫家ViatcheslavGolod以精準的繪圖手法,直接截取克林姆特著名畫作的片段,在半寶石上直接作畫而成的。
展覽的另一部分,是一些家居用品和配飾,有相框、酒瓶塞、陶瓷畫、燭臺、珠寶盒等等。克林姆特的符號跳躍其中,是它們的最大特點。克林姆特的魚眼燒在了陶瓷上,克林姆特金碧輝煌的女人圖案,出現在黑白素描的畫框、女人的吊墜及耳環上。這個部分是由美籍華人設計師K enneth chern帶來。從油畫到陶瓷,克林姆特畫筆下的形象與圖案經歷了從平面到立體,從顏料到火燒的過程。
策展人表示,克林姆特是19世紀開創新藝術的先鋒,這次展覽不用油畫和水彩等傳統手法,而是將克林姆特曖昧的象征裝飾風抽離,純粹以視覺圖形的組合,表現新藝術運動的繪畫趣味,就是要實現藝術從殿堂到平民的想法。而帶給觀眾的,則是對大師的一種另類的接觸。
對話
用生活配件來展示克林姆特
丁友昆,《克林姆特———另類接觸》策展人
記者:為什么選擇克林姆特為再創作的對象?
丁友昆:我們自己是做設計的,本身對新藝術就很感興趣,而說到新藝術,克林姆特是十九世紀新藝術的啟發者。他的東西在當時是很另類的,接受的人并不多,但經過時間的推移,喜歡他的人越來越多。現在西方,他的知名度很高,很多人甚至能一眼看出是他的東西或是他的風格的東西。
記者:展出的作品都是怎樣去運用克林姆特這一元素的?
丁友昆:應該說,展出的作品傾向于原作是什么就做出什么,不過,在展示的材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在布上或紙上,而是很生活化的,有項鏈,有酒瓶塞,也有蠟燭臺等等。但是,并不是把克林姆特整幅畫照搬,在當中,要結合材質特點、面積大小等去選擇,但都能讓人看一眼就知道這是克林姆特的東西,一看就知道是哪幅畫的哪一部分。像俄國畫家Viatcheslav Golod,他要在長、寬只有3厘米左右的地方去畫克林姆特的畫,是需要很高水準和專注力的。
記者:如何把中國的元素運用到克林姆特上?
丁友昆:我們追求逼真,有一些也會注入一點我們自己也就是中國的東西。比如,我們會在吊墜或耳環上做某一個小配件,比如那個銀質小貝殼,其實它像盤扣,這就是很中國的一個元素,但不說大家都不會注意,但整個作品看上去會隱隱約約有一點東方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