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花觚又名花插,乃佛教五供用品,為插花供佛的工具。按照佛前五供的擺放方式:是一對花觚,配合一對燭臺,各放置在香爐的兩旁。香爐、燭臺、鮮花來敬佛、禮佛的一種禮儀形式。佛教里講究“三”這個數字,而“香爐、燭臺、花觚”代表了“三具足”。觚為商周青銅器中的盛酒具,元、明、清三朝用它插花或陳設(祭祀)之用,所以稱花觚。發展至清乾隆時期,器型規整雅麗。
此花觚喇叭狀口,束頸鼓腹,下承覆鐘狀圈足,內外通體施白釉,純美無暇,外壁以胭脂水釉彩繪云龍火珠紋飾,所繪騰龍身形矯健,穿梭于祥云之中,間以流云及火珠紋樣,生動華麗。口沿一周飾卷云紋,腹下及足圈一周飾方格回紋,繪風嚴謹細膩,一顯乾隆時期瓷器風格,頸部紅款“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胭脂色釉,也稱金紅釉,據文獻記載,胭脂彩為荷蘭人卡西亞所發明,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通過傳教士從西洋傳入中國景德鎮,后被稱為“洋紅”。由于此色極像閨中涂抹嘴唇的胭脂,十分嬌艷迷人。故名曰“胭脂彩”,也稱胭脂水釉,最早是作為琺瑯彩顏色之一,至雍正、乾隆時開始成為名貴的單色釉品種。它作為一種低溫釉,在燒成的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釉料,入爐低溫烘烤而成。胭脂水釉呈色濃淡與含金量多寡息息相關,含金量越高,其色澤也越發嬌艷純正。故有胭脂水、胭脂紅、胭脂紫之分,以胭脂紫最為濃郁深沉,胭脂水則最為粉嫩淡雅。陳瀏《陶雅》評論有“胭脂紅也者,華貴中之佚麗者也。……勻凈明艷,殆亡倫比。紫晶遜其鮮妍,玫瑰無其嬌麗”。
此件規整雅麗,純美無瑕的“清乾隆胭脂水釉云龍紋花觚”將亮相于翰海09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