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珠寶業現狀,“認識不足、投入不夠、成效不大、人員缺乏。”段體玉用16個字進行了概括。
“眼下,中國珠寶產業仍處于整體水平不高、產品低端重復、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弱、加工技術水平薄弱的初級階段。”7月23日,國家首飾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段體玉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他認為,中國珠寶業要克服這個發展瓶頸,品牌建設和科技創新是珠寶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要以名牌帶動行業的發展。
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透露,盡管珠寶業也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珠寶首飾產品的銷售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對此,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秘書長孫鳳民對本報記者表示,與老一代消費者相比,新興消費者尤其是80后,更看重珠寶的獨特性。中國人喜愛佩戴珠寶首飾,每年900多萬對新人結婚的市場,使婚慶珠寶消費十分強勁。
談到目前中國珠寶業現狀,“認識不足、投入不夠、成效不大、人員缺乏。”段體玉用16個字進行了概括。據他分析,“眾多珠寶企業盲目崇洋造成本土品牌缺失。目前,珠寶行業除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在努力培育自身品牌和培養自己的設計隊伍外,60%中小企業幾乎在套用洋品牌。不能不說這是本土珠寶產業的一種缺失。”
事實上,中國第一批珠寶生產企業大多是從手工作坊發展起來的,對科技生產認識不足,一味追求低投入高回報的經濟利益,很少把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人員培養方面,所以企業技術力量和科技創新能力薄弱,仍處于模仿復制階段。
“中國很多珠寶企業不重視產品開發和創新,不重視培養自己的設計隊伍,很多珠寶企業根本沒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大量產品從工廠直接拿貨,其后果造成中國珠寶產品大量雷同,同質化嚴重。”北京EONDI珠寶公司設計總監薛文瑤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面對珠寶市場發展遭遇的瓶頸,孫鳳民表示,創新是珠寶企業參與爭創名牌的關鍵。中國珠寶行業要逐步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實現科技創新要靠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企業培養人才,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利用。二是在科研創新方面,加大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國外同行的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新材料,開發新產品,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政府應從政策上積極引導,制度上保障,鼓勵企業積極創新,例如稅收上減輕企業負擔。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一個與企業同擔風險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