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鑲寶蓮花頂簪(北京明萬貴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專家揚之水在《宋元金銀首飾“打功”一絕》一文中,不僅讓讀者弄清了宋元金銀器的制作、使用、紋樣等真實面目,而且還把貼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銀首飾和元曲巧妙結合在一起講述,極富戲劇性地復活了半個世紀前的古老金銀首飾,令人意猶未盡。
揚之水還在上文中提到:明代金銀首飾的興盛與輝煌,是另一個有意思的題目。的確如此,從元人手中接過封建社會接力棒的明代,其金銀首飾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改宋元金銀首飾的草根本色,雍容華貴,宮廷氣十足。您能不說這一天翻地覆的變化有意思嗎?而且,看完本報記者和揚之水研究員的本次對話,您或許會覺得明代金銀首飾有趣的事兒還遠不止這些。
明代金銀首飾在名稱上有了細致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各有其名,且由于髻(金絲發罩)的出現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關系,而首飾的插戴之滿,是明代女子的妝束風格。
累絲工藝是明代的絕活,它把明代金銀首飾的制作定型為技術化的風格。累絲不僅使首飾的立體造型或繁復的構圖用材大為儉省,也讓金銀本身變得柔和輕盈,精光內斂,更宜于在鑲嵌工藝中襯托玉石的魅力,同時還豐富了首飾圖案的表現手法。
金銀首飾的鑲玉嵌寶雖在明代大為興盛,但寶石加工不太發達,多是依照寶石的自然形狀而填嵌,托座與寶石的扣合便多半不很緊密,易脫落。
金發罩“罩住”頭飾組合
記者:細心的讀者會在《宋元金銀首飾“打功”一絕》一文中發現您埋下的伏筆,即“但就首飾的名稱來說,仍與唐代相似,即通名多,專名少……至于明代金銀首飾的興盛與輝煌,便是另一個有意思的題目了”。您先簡單說說明代金銀首飾有意思的原因吧,別讓讀者著急。
揚之水:與宋元相比,明代金銀首飾顯示出的一個最大變化是類型與樣式的增多,因此在名稱上有了細致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都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紋飾、式樣乃至長短之異而各有名稱。比如明代文獻中提到的若干名目:髻、金絲髻、挑心、掩鬢、壓發、圍發、耳墜、墜領、紐扣等等。雖然有些時候沒有說到質地,但對照存世實物,可知是以金銀為主。
其次,明代金銀首飾中出現了髻。髻是俗稱,金絲編就的髻,明代也稱金絲髻或金絲梁冠,即女子戴在發髻上面的發罩。由于髻的出現,金銀首飾遂以一副頭面為單位,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關系。而首飾的插戴之滿,是明代女子的妝束風格,簪釵的命名也因此多著眼于它所在的位置。額角,鬢邊,時或稱作四鬢(《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七回形容夏日里潘金蓮、李瓶兒的一身家常妝束,“惟金蓮不戴冠兒,拖著一窩絲杭州攢,翠云絲網兒,露著四鬢,上黏著飛金,粉面額上貼著三個翠面花兒”),論修飭嚴整,四鬢都要裝點得一絲不茍才算是好,不少簪釵便是為此而設計。換句話說,明代所謂“一副頭面”,便是指插戴在髻周圍而裝飾題材一致的各式簪釵。
頭面一副,講究者,按照《天水冰山錄》(此為紀錄抄沒嚴嵩家產的清單)中的記述,總在十至十二三事左右,或多至二十余事或少至五事七事,而以前者為常。對所知明墓出土的若干組首飾作綜合考察,大致可以認為,一支挑心,一枚分心,鬢釵一對,各式小簪子亦即小插、啄針之類的“俏簪”三對,如此十件應即通常的頭面一副。繁者,添掩鬢一對,又小插、啄針若干對,若更增花鈿、頂簪、后分心,便至二十余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