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購物,珠寶是最令人心動的目標之一。香港約有2000多家珠寶制造公司,從業人員數萬人。2007年,香港珠寶業出口額達到338億港元,全球排名僅次于意大利,已成為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之一。香港每年舉辦的大型珠寶展就有4次,分別于3月、6月、9月和12月舉行,珠光寶氣貫穿全年。
“香港系”分享國內大頭份額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周大福、周生生、謝瑞麟等香港珠寶業大佬長驅直入在內地市場扎營。當時,內地數千家珠寶品牌多數是集體經濟、國有體制改制后的銀樓、金店等老字號,轉型乏力,管理滯后,無力阻擋香港品牌擴軍,內地珠寶市場成為香港品牌的天下。
為了進軍內地市場,香港珠寶推出了專門針對內地消費者口味的系列設計,例如“一生一世”、“露易英蓮”、“中國剪紙”、“中國錢幣”等等。
目前,國內珠寶行業分為三大派系,即歐美系、香港系和本土系。其中歐美系以卡地亞、通靈等奢侈品牌為代表,占據高端市場;香港系主要集中于中高端市場,以周大福、六福、周生生、謝瑞麟、金至尊等為代表,分享了國內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國內一些老品牌如老鳳祥、老廟等,在區域性市場上也占據很大的優勢。
驚人的設計能力和速度
香港珠寶的制勝法則有兩點:獨步天下的鑲嵌技術和無與倫比的設計速度。
抄襲是世界珠寶行業數百年來的無解之題。而香港的設計師利用其超強的設計能力和速度,把抄襲者甩得只能望其項背。香港稍具規模的珠寶公司,每月都能設計300個以上的新款,每年近萬款新品進入市場,令抄襲者無法跟上香港的速度。
“廚房在香港,餐廳在法國。”這是多年來為國際諸多知名珠寶品牌做代工和貼牌生產的香港珠寶商們的真實寫照。不少歐洲頂極品牌也經常請香港制造商捉刀。改革開放以后,香港珠寶商們意識到:從幕后走到前臺,打造自己品牌的機會來了。
零關稅優惠
近年來,歐洲頂極品牌的大量進入和中國內地品牌的迅速崛起,令香港珠寶業備受壓力。但2004年CEPA框架的實施,無疑又給其打了一劑強心針。CEPA,即《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它規定,2004年起,273個內地稅目涵蓋的香港產品,只要符合原產地規則,都可享有零關稅優惠。其中包括部分電機及電子產品、塑料產品、紙制品、紡織及成衣制品、化學制品、藥物、鐘表、首飾、化妝品及金屬制品等。
香港珠寶業的發展壯大,還與其市場拓展模式相關。上世紀60年代,周大福放棄了傳統金鋪、分店的經營模式,組建了“周大福珠寶金行有限公司”,以連鎖店形式經營拓展市場,成為香港黃金珠寶業最早的有限公司機構,這是周大福成為國內領先珠寶企業的始點。
近年來,周大福、六福等品牌在內地開設的店鋪已達數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