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米茄腕表去年僅在中國市場平面媒體上的廣告投放就接近億元,江詩丹頓價格最貴的腕表高達1800萬元,德國大眾布嘉迪的一輛汽車4300萬元僅僅是其起步價……除了這些西方奢侈品貴族,在中國本土,上海的世貿佘山莊園在售別墅的均價在5000萬到3.8億元之間,北京華彬高爾夫俱樂部頂級個人會員的入會價格為170萬元,以招收中國學生為主的耀華國際教育機構高中階段學費總額為36萬元,海南萬寧石梅灣艾美度假酒店一天的門市價為13.8萬元……
以上是2009年6月10日,《福布斯》中文版雜志公開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奢侈品市場調查”中所發現的。
在當前全球陷入經濟衰退的時代,談論奢侈品本身似乎就是奢侈的行為。然而,也正是在這樣蘊含機會的時代,中國才成為奢侈品行業在當下與未來最生機勃勃的領地。一個疑問在于:為什么在危機來襲的情況下,頂級奢侈品還可以在中國憑借堅挺的高價占據不俗的市場?《福布斯》中文版雜志研究中國奢侈品市場已有6年,選擇在這個關鍵的階段公開發布“福布斯中國奢侈品市場調查”,正是出于對此類問題的探索。
《福布斯》中文版發現,不管是在人群上還是地域上,中國奢侈品的消費者分布范圍都越來越廣。經歷過多輪的考驗和機遇,最初的創富一代已經創造了不菲的社會財富,“富二代”逐漸成為中國消費奢侈品的重要力量,超越自身經濟實力進行奢侈品消費的“后排觀眾”持續進入構成了中國奢侈消費的新推力。二線城市的對奢侈品的認知程度和消費能力也越來越高。以往只會在中國一線城市逗留的奢侈品牌CEO們,現在紛紛前往二線城市掘金,而國內二三線城市的人群借助海外游購買奢侈品也已經屢見不鮮。
奢侈品行業并不是反周期行業,我們也不能用反周期理論解釋其在經濟危機下的強韌。事實上,在精致華美背后所支持著它的是嚴謹的產品哲學和商業邏輯,這堅韌的法則造就了其頂峰地位,也造就了其“抗衰退”的基因。而恰恰是當前的中國消費需求遇到了這具有抗衰基因的行業,造就了當前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