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華麗的云錦袈裟
釋永信獲贈價值16萬的袈裟
僅金線就值5萬元,捐贈方為南京云錦研究所
昨日下午,南京云錦研究所一行10余人,帶著精心制作的云錦袈裟來到少林寺,贈與方丈釋永信。袈裟交接儀式顯得肅穆莊嚴又很神秘。
云錦袈裟價值16萬元
在少林寺方丈室,緩緩展開云錦袈裟,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它的華麗壯美所震撼。南京云錦傳承人之一的王寶林介紹說:“這件云錦袈裟以純正的大紅色為底色,面料為‘真金八寶吉祥寶蓮紋妝花緞’,用真金捻線構成菱形格紋,其間布滿具有佛教文化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8個吉祥圖案,面料用的也是最上等的真絲。
從工藝上講,先用織機織出寬0.78米、長4.5米的面料,再裁減成3塊1.5米長的塊面,最后拼接成寬1.5米、長2.4米的可用面料。面料上的圖案排列時必須要錯位,不能重合,錯一絲就前功盡棄。”據說此次用的金線中有圓金線和扁金線兩種,僅用金線就價值5萬元,還不算面料和人工,袈裟造價大約16萬元。
袈裟上還特別配了金鉤和玉環,據說那是“如意鉤”和“祖玉環”。配鉤為純金的,是手工打造的,玉環則是翡翠,看上去碧綠碧綠的,通靈剔透。
“只有在重要場合才穿”
據釋永信回憶,他是在2002年和南京云錦結的緣。那一年,他到北京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研討會時了解到南京云錦,從此,他在少林文化申遺過程中經常碰到南京云錦的傳承人,慢慢地他開始了解南京云錦的文化魅力。
交往中,南京云錦的傳承人有了把少林文化中的一些元素納入到作品中的想法。在征得釋永信同意后,決定特制一襲袈裟,無償捐贈給少林寺,作為少林寺衣缽傳承之物。
釋永信表示,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少林文化和南京云錦,能進行這樣的交流與合作,非常有意義。少林寺將會珍藏這襲袈裟,目前他沒有穿的打算,將來在重要場合有可能穿上。
制作過程曾借鑒明代云錦袈裟
據南京云錦傳承人介紹說,其實從六朝時期起,云錦就與宗教密不可分,曾經成為歷朝歷代廟堂裝飾、袍服袈裟、唐卡經書等用具的珍品。
這襲袈裟制作過程很曲折,因為大家只是聽說過,但并沒真正見過云錦袈裟。巧的是就在南京云錦趕制袈裟的過程中,華嚴寺也提出將他們珍藏的一件明代云錦袈裟進行復制。這件袈裟就在參考了華嚴寺明代袈裟的基礎上制作出來。
“華嚴寺收藏的這件明代云錦袈裟與現代的袈裟有著許多不同,現在大家看到方丈們披的袈裟大多為大紅底色明黃格紋,在工藝上古代的明顯比現代的要復雜精細的多。” 一位明代云錦傳承人這樣說。
據了解,南京云錦曾經一度以為皇宮、寺院、少數民族服飾制作出許多精美的作品而聞名天下。云錦的核心技術就是木機妝花。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全靠匠人個性化想象和靈活性操作,心到手到方能成就一幅幅形態各異、燦若云霞的云錦。目前正在申請世界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聞1+1
南京云錦
南京云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是南京工藝“三寶 ”之首。
南京云錦配色多達18種,運用 “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于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麗,故稱“云錦”。
現代只有南京生產,常稱為“南京云錦”。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南京云錦與成都蜀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
南京云錦工藝獨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機織造,必須由提花工和織造工兩人配合完成,兩個人一天只能生產5~6厘米,這種工藝至今仍無法用機器替代。
云錦主要特點是逐花異色,從云錦的不同角度觀察,繡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云錦在織造上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喜用金線、銀線、銅線及長絲、絹絲,各種鳥獸羽毛等,每個云錦的紋樣都有其特定的含義。
如果要織一幅78厘米寬的錦緞,在它的織面上就有14000根絲線,所有花朵圖案的組成就要在這14000根線上穿梭,從確立絲線的經緯線到最后織造,整個過程如同給計算機編程一樣復雜而艱苦。
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是我國4700多年絲綢織造史、300多年的織錦歷史中,唯一流傳至今尚有不可被機器取代,挖花盤織憑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工藝。南京云錦的工藝是靠手傳口授,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