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在近期英國舉行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清代出口到葡萄牙的魚形帶蓋湯盆(見圖),以6.6萬英鎊,約合70多萬元人民幣成交。與一般的外銷瓷相比,這件湯盆采用了鯉魚形狀,是當時外銷瓷器中獨樹一幟。
大多數喜歡瓷器的藏家,比較注重飲食器、盛器、日常用具、文房用品等,特別是其中的一些規整器型,如碟、碗、瓶、罐、缸等等。但事實上,瓷塑在我國的瓷器發展史上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瓷塑大約始于西晉,隨著工藝技術尤其燒造制瓷技術的發展,到了明代,瓷塑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并涌現出一大批記錄在史冊上的藝人,如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等。
清代的瓷塑,借鑒其他工藝如青銅器、木雕、石刻之所長,繼承傳統、注重創新,造型多仿古代作品,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工藝異常豐富,因其模仿禽、獸、蟲、魚、植物等形象造型,因而也被俗稱為“象生瓷”,像在2008年秋拍中以160萬元成交的粉彩太平有象瓷塑,就是其中的代表。大象背馱粉彩黃地底的吉慶寶瓶與中空的象身相連。白象四肢直立,作回首俯視,尾巴擺動狀;長鼻卷曲、鼻尖祥云狀,象牙潔白自然、耳朵自然下垂血脈清晰逼真,兩眼炯炯有神。
此次拍賣的這件魚形帶蓋湯盆則屬于另外一種類型瓷塑,主要是為了迎合當時海外市場的需求而燒造的,其類型包括和合二仙、青蛙、鸚鵡、叭兒狗等。由于不同于一般的器型,所以工匠們在燒造工藝上使出了渾身解數。特別是在乾隆時期燒制的外銷瓷塑上,所用胎土優良。在瓷器表面加上一層不透明的顏色,使其更加符合西方人的審美,而造型表情與形態生動多變也使得其更加適合把玩與珍藏。(肖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