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玉牌,是上周六大河鑒寶活動中劉先生帶來的家傳寶物。器呈圓形,直徑13.5厘米,厚約4厘米。玉質為和田玉籽料,細膩滋潤,油性極佳,包漿厚重瑩潤,光澤柔美養眼。玉色整體為青色,玉牌中下方有一片狀如太湖石的黑色及青黑色部分,既非皮色,亦非沁色,而是玉中的原生色(應是在原生狀態時因巖石變質交代過程不徹底,或外來礦物質融入后所形成),十分奇妙而罕見。
玉牌背面光素而內凹,正面呈弧形,運用深浮雕技法和俏雕藝術,雕琢出一幅圓滿繁復、極有氣勢的海水江牙云龍紋圖案--下方是波翻浪卷的青黑色海水,海水上面矗立著一座黝黑的山石,上方是遼闊無邊的天空,天空中一條張牙舞爪的巨龍在靈芝朵云之間騰飛,形象地表達了“龍騰盛世”的美好寓意。龍首小而長,眉長目細,鹿角,發上飄,上頜長而前伸,細頸,龍身飾魚鱗,有背鰭,四爪內彎,爪上部粗肥而顯節狀凸紋,巨龍屈伸騰挪,矯健靈活,充滿勃勃生機與強烈的動感,具有鮮明而典型的元代龍紋特征。因此,這是一件無可爭議的元代玉雕。全器造型大氣,紋飾流暢,光潤細膩,工藝絕佳,令人百看不厭。根據造型與紋飾分析,應屬元代高官富豪人家文案上擺放的珍貴而精美的觀賞品。
特別值得贊賞的是這件玉牌的俏雕藝術。玉器俏雕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殷商時代就已出現了形色逼真、活靈活現的俏色玉鱉(殷墟婦好墓出土),以后歷代傳承不斷。進入清代,俏雕玉更為盛行。俏色玉器的創作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玉石本身具有的顏色條件;二是玉匠因色取材、因材施藝的設計能力。一件成功的俏色玉雕,往往形象逼真,妙趣天成,人稱“得寶”,分外受到玉器收藏愛好者的青睞。這件玉牌的作者正是這樣一位高明的玉匠,他將玉牌下方青黑色部分巧妙地處理成江水波濤,中間的黑色玉質雕琢成矗立于波濤間的突兀嶙峋的山石,上方青色部分設計成云天和騰龍的形象,青天碧水、黑黝山峰,色彩對比鮮明,形象逼真,妙趣天成。
這是一件難得的藝術水平極高的元代俏雕陳設玉牌,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目前市場價應在10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