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史、經營古董的臺灣地區珠寶設計師林芳朱,20年前踏入珠寶設計領域。從自己的耳環開始,她把諸多中國古典文化元素注入到珠寶首飾的設計當中,并在臺灣地區掀起了一股潮流,深得文化界人士的喜愛。作家席慕容、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都是林芳朱的?。這也順理成章地促成了她與臺北“故宮”的合作。
去年年底,隨臺北“故宮”積極拓展文物衍生商品的開發,林芳朱受邀以其中10件藏品為靈感,設計了一系列珠寶首飾,成為首位獲得臺北“故宮”授權的珠寶設計師。日前她帶著“故宮”系列作品來到了2009上海國際珠寶首飾展。
為珠寶設計“正名”
雖說是以古物為創作素材,但卻不失現代感。在林芳朱的珠寶作品中,她時而以白玉為紙、翡翠為墨,創作出一幅中國畫;時而以珊瑚為陰面、鉆石為陽面,再現一方古印璽;慈禧的標志性黃金指甲套在她手里變幻成了項鏈的一部分,指甲套的自然弧度與女人的頸項兩側自然貼合,中間由不規則的天然珍珠串聯起來渾然天成。而她自己搭配唐裝佩戴的一枚金鑲寶石項圈,更是神似傳統的旗袍領。
與臺北“故宮”的這次合作,對林芳朱來說,只是對她過往所有設計的一次“正名”。
20多年前,還在經營古董時,林芳朱的設計天賦就已經顯現出來。“那時我看遍了大街小巷的耳環,都是千篇一律,沒有我喜歡的。”因此,林芳朱便自己動手制作耳環。沒想到,這些耳環竟引來朋友們的艷羨。
“當時那個年代很少有人是專賣珠寶的,很多是依附在衣服上來賣。我當時就有一個信念——把珠寶設計作為一門藝術,所以沒有選擇將珠寶搭配在衣服上來賣,而是放到伊朗去賣。”林芳朱說道。很快,她的設計就受到了關注。
林芳朱的作品中有一件用戰國琉璃珠串成的項鏈,極具傳奇色彩。據林芳朱介紹,戰國琉璃珠現在傳世的不到百枚,十幾年前,她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了一批珠子,將其串聯成串。這件作品因其創造性地使用了珍貴文物,而引起了當時舊金山博物館的驚呼:“這在博物館都是一顆顆地展示,你居然能夠將它串成項鏈。”戰國時期,琉璃是舶來品,戰國琉璃珠的出土不僅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的表達,同時也是中國與外國交流溝通的見證。所以說這串項鏈的珍貴之處便在于將出土文物戴在身上,將文物之珍與珠寶之美相交融,F在,這串項鏈早已被臺灣地區一位銀行家收入囊中。
復興傳統技藝
在諸多古董首飾中,林芳朱向來最愛清宮首飾。不僅因其設計,更看重其精美的做工,其中許多工藝,現在已經近乎失傳。而林芳朱卻試圖在自己的作品中,再現其中的部分工藝。
在她的“真如意”系列中,有一件品名為“久久如意項鏈”的設計,前不久曾在臺北“故宮”以99萬新臺幣(折合20.5萬元人民幣)的高價被大陸游客買走,在臺灣地區轟動一時。
這款項鏈將直徑不到1毫米的珍珠鑲嵌于九個如意之中,再于其中鑲嵌紅寶石、藍寶石和翡翠,形狀如九顆靈芝相互交纏。而為了營造出如意精致美感所使用的掐絲手法,更是難度極大的中國傳統工藝。
“當時看到原件,我就非常喜歡,看了很久很久,心想要是有一天能夠親手將它做出來該多好,現在這件作品終于真的擺在人們面前了。”林芳朱說。
同樣使用了特殊鑲嵌技法制成的“宜子孫項鏈”也是林芳朱的最愛。“宜子孫”本是乾隆皇帝的御用印,在乾隆欣賞書畫時,此印常伴隨其左右。每當看到興起處,皇帝就將“宜子孫”鈐于書畫之上。寓意,適合傳于子孫后代,也即表達了對書畫的贊賞。林芳朱獨具新意,將印文搬到了鏈綴之上。陰面部分用一粒粒微小的珊瑚顆粒鑲嵌而成,陽面部分則采用鉆石鑲嵌。這件“宜子孫”項鏈不僅將篆刻藝術的文字之美寓于首飾中,同時也寄托了吉祥、尊貴、贊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