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到名貴的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和貓眼石("五大寶石"),恐怕不少人會搖頭嘆息,說這是貴族游戲,咱老百姓買不起!但如果談起珍珠你還搖頭扼腕的話,那可有些謙虛了,因為當今珍珠的價格并不像"五大寶石"那樣讓您咋舌——一般人都消受得起。
其實,珍珠曾和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一樣,都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寶石,其中珍珠以其絢麗的珠光寶氣和高雅純潔的品格被譽為"寶石皇后",所以這六種寶石又被稱為"一后五皇"。那么,我們就翻翻珍珠的前世今生,看看這位帶著層層光環的"皇后"是如何走進尋常百姓家的。
清朝皇帝夏朝冠(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朝皇帝夏朝冠頂部裝飾的珍珠(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順治皇帝御用東珠朝珠(故宮網站供圖)
珍珠圓潤純凈是寶石家族中唯一的"皇后"
珍珠之所以成為珠寶家族中唯一能與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五皇")平分秋色的寶石皇后,是因為與"五皇"相比,它有獨特的寶石學特征、美學特征。
就寶石學特征而言,五位珠寶皇帝都是無機的單晶寶石,都具有很強的寶石光澤(如金剛光澤或玻璃光澤),可閃耀出咄咄逼人的耀眼光芒,且硬度很高,但它們生性剛烈——脆性都很強,遭受撞擊時容易受傷。而與"五皇"相比,珍珠屬于有機的多晶寶石,具有非常獨特的珍珠光澤,透光較弱。雖然珍珠這位"皇后"個性軟弱——硬度較低,但性情溫順——韌性良好。
如果比較寶石的美學特征,我們會發現:五位珠寶皇帝皆洋溢著陽剛之美,如琢磨好的鉆石有光輝燦爛和晶瑩似火的光學效果,俗稱"出火",紅寶石燦爛火熱,藍寶石莊重大氣,祖母綠色彩濃艷,貓眼石則呈現出貓眼一樣的光學效應和游彩等。盡管如此,珍珠作為半透明至不透明的有機寶石,含有一定量的有機物質,顯得非常強韌,不易脆裂,而顏色以白為主,形狀多渾圓,且通常具有美麗柔和的暈彩(或稱珍珠光澤)。
總之,珍珠的圓潤、純凈加上朦朧的暈彩、高彈性和高韌性等特征,無不表現出其陰柔之美,讓人心醉。珍珠也正因其絢麗的珠光寶氣和高雅純潔的品格而被譽為"寶石皇后",千百年來受到世人的喜愛。
珍珠首飾
日久天長珍珠會"人老珠黃"
珍珠渾圓的形狀和獨特的光澤象征著純潔、真誠、圓滿,宗教界認為它能夠喚起人們忠誠的信仰,普羅大眾認為它能帶來富貴康寧,達官顯貴認為它代表權力、地位和財富。中國成語故事中的"珠圓玉潤"、"掌上明珠"、"凡珠在蚌,如玉在璞"等詞句中的"珠"所描述的都是珍珠。但是,隨著光陰的流逝,珍珠往往會失去光澤,變得"人老珠黃"。
在"一后五皇"六大寶石中,珍珠是唯一的有機寶石,誕生在珍珠貝類和珠母貝類等軟體動物體內。軟體動物由于內分泌作用逐漸生成含碳酸鈣的礦物(文石)珠粒,而這些由大量微小文石晶體和有機質集合而成的珠粒層層生長,就形成了珍珠。
一般來說,如果孕育珍珠的貝類生長時間適度(一般2~4年),水體環境優越且貝類健康狀況良好,那么誕下的珍珠光澤就強;相反,如果孕育珍珠的貝類生長時間過短或健康狀況欠佳,分泌的珍珠質數量及質量都差,那么珍珠的光澤就差。科學研究表明:珍珠特有的暈彩,源自珍珠成分中的文石。文石屬于斜方晶系,一般呈現斜方雙錐晶類,其錐形的晶柱頭會使光線發生色散,由此造成珍珠特有的光澤。
值得注意的是:文石是不穩定晶體,日久天長會因環境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比較容易地轉變為成分相同但結構更為穩定的方解石。方解石屬于三方晶系,晶體結構已經完全不同于文石,無法使入射光線發生色散,不能產生珍珠光澤。所以,珍珠如果放置時間過長,其中的文石就可能逐漸轉變為方解石,從而逐漸消退或喪失其珍珠光澤。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人老珠黃"的原因。
人工養殖讓珍珠走出"皇宮"
圓潤華麗的珍珠,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并長期被視為權勢和富貴的象征。
傳說黃帝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發現了能產珍珠的黑蚌;大禹時,盛產于南海的"珠璣大貝"已經被定為貢品。在其后漫長的歲月里,《詩經》、《山海經》、《爾雅》、《管子》、《周易》等傳世典籍中都有對珍珠的描述,如有記載稱周文王曾在發髻上以珠翠翅花作裝飾形成"鳳髻"等。到了戰國時期,名噪一時的大珠寶商呂不韋就是靠在趙國都城邯鄲販賣珍珠起家的,這是因為戰國時期的貴族普遍以珍珠作為財富和地位的標志,《戰國策》記載:"春申君上客三千,皆躡珠履。"
珍珠在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后達到了令人震驚的巔峰地位,產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東珠因為來自滿清發跡祖地,更被確定為皇朝皇室和朝廷命官的欽定裝飾,且在品級和數量上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這些在清代《皇朝禮器圖》和《大清會典》中有詳細的描述,比如《皇朝禮器圖》描述了皇帝冬朝冠上所裝飾的珍珠:"皇帝冬朝冠,頂三層,各貫東珠一,皆承以金龍各四,飾東珠如其數,上御大珍珠一。"《大清會典》對皇帝的朝珠也有嚴格規定:"皇帝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記念、背云、大小墜,珍寶朵飾各惟其宜,大典禮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用琥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雜飾為宜。"另外,皇后和妃嬪冠服上的裝飾珍珠也有一定規制。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日本養殖珍珠技術的強力推廣,以前一直由天然珍珠維系的高檔、珍貴珠寶的地位被大大地動搖了,特別是隨著1982年中國淡水有核養殖珍珠的試驗成功和大范圍推廣,養殖珍珠逐漸取代了珍珠的傳統高檔飾品地位,變得更易為普羅大眾所接受和喜歡了,而這位寶石皇后自然也就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但是,珍珠依然是六月的生辰石和結婚30周年的紀念石,因為人們認為珍珠象征著人類系列美好的向往,如健康、純潔、富裕、幸福和長壽。
"珍珠"詞源妙趣橫生
一談到寶石的名稱,筆者就喜歡追根溯源,這或許是我的考古情結所致,當然珍珠也不例外。珍珠的英文名稱為Pearl,是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來的,得名于"海貝"或者"貝殼"的形狀。其實,珍珠還有另外一個英文名字——Margarite,這是由古代波斯語衍生而來的,意思是"大海之子",說明珍珠來自海洋貝類動物,閃耀著動人的光澤。而和紅寶石、藍寶石等不同的是,珍珠的中文名稱自古以來就是"珍珠",也叫"真珠"、"蚌珠"或"蠙珠"。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稱珍珠為"蚌之陰精",可謂一語破的。珍珠中的"珍"字在《說文·玉部》中的解釋為"珍,寶也",意指珠玉之類的寶物,引申為寶貴精美之物等。
中國科學院王春云博士近年來在研究"珍珠"的古文字學時發現:"珍"的古文字形非常像孕育珍珠的貝類殼體的形態和結構,所以中文"珍珠"一詞原來可以清楚地指示珍珠起源于貝類動物;同時從"珍,寶也"的文字釋義也可以看出,珍珠在中國古代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寶"的甲骨文字形——
中看出,因為"寶"字字形就像房子里有貝和玉。而這里的"貝"與其說是貝殼,還不如說是貝類動物殼體中所孕育的珍珠。因此,按照王博士的說法,在中國古代,"珍珠"之為"珍",一如"珍珠"之為"寶",無論是"珍"、"寶"還是"珍寶",都表示古人對珍珠的寶重和偏愛——這僅是一家之言。
從東西方有關珍珠的詞源學和文字學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在河灘或海邊覓食和生活時,或許就已發現了這種孕育在貝類動物殼體中的具有彩色暈光的珍珠,并深深地被珍珠的晶瑩和瑰麗吸引。可能就是從遙遠的古代開始,珍珠成了人類最喜愛的飾物之一,這種傳統一直流傳到21世紀的今天。
核心提示
珍珠與名貴的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并稱"一后五皇"。珍珠是有機寶石,如果放置時間過長,組成物質會發生變化,從而逐漸消退或喪失其珍珠光澤,"人老珠黃"。
珍珠被國際寶石界定為六月的生辰石和結婚30周年的紀念石,因為人們認為珍珠象征著人類系列美好的向往,如健康、純潔、富裕、幸福和長壽。
珍珠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曾高高在上,代表權力、地位和財富。然而,隨著人工養殖技術的推廣,珍珠這位"皇后"逐漸走出"皇宮",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撰文/圖片整理